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论彝族姓氏来源及其特点①

作者:朱文旭 发布时间:2015-04-2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摘要:姓氏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姓氏在彝族社会中十分重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级制就是靠姓氏来识别和巩固的。姓氏结构多数为双音节,单音节较少。有各种形式前缀和后缀,有的用等级和职业名称。姓氏词根多数来源于动植物名称,可能与古代图腾崇拜有关。本文主要探讨彝族姓氏来源和姓氏结构问题。同时呼吁彝族各地采取措施加强彝族姓氏保护工作。 
 
  一、彝族有无姓氏问题 
 
  过去一直认为彝族是有姓氏的。但是近几年有关学者提出“彝族没有姓氏”的新论。针对这个问题,有必要讨论彝族有无姓氏问题。大家知道,彝语支民族和藏缅语族很多民族没有姓氏,但都有父子连名制。所以怀疑彝族也没有姓氏。的确,彝语支民族除彝族外,其它民族都没有姓氏,白族和土家族虽然有姓氏,那都是后来借用汉姓。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彝族有姓氏,远古时期其起到“别婚姻”的作用。近代社会姓氏主要起“别等级”的作用。 
 
  彝族姓氏形成的历史相当久远。彝族的姓起源时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已经实行氏族外婚制。很多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物,要么是某一动物或某一植物。并且都以这些图腾崇拜物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这些名称就是彝族后来的姓。而这些姓的作用就是识别氏族外婚制中的婚姻集团的标志,避免近亲婚姻。 
 
  摩尔根《古代社会》说:“由于氏族内部禁止互婚 , 其成员才得免于血亲通婚的弊害 , 从而促进种族活力的增长。 氏族的出现基于三个主要的概念 , 即: 亲属的团结;完全以女性为本位的世系;以及氏族内部之禁止通婚。” 开始排除本氏族内部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两性关系 , 即氏族内部不能通婚 , 本氏族的兄弟或姐妹必须在相互通婚的对方氏族中寻找配偶。 同样 , 对方氏族中的兄弟姐妹则在本氏族中寻找配偶。 丈夫是对方氏族的兄弟群 , 妻子是对方氏族的姐妹群。这种婚姻家庭的典型形式是同一氏族内的男女,男子必须以外氏族同辈女子为妻,女子必须以外氏族同辈男子为夫。女子是氏族内的基本成员,而男子则不定期到女方过性生活。由于是群婚,故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作为母系氏族的姓延续到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制度也随着男子父系家庭地位的确立而过渡到一夫多妻制。为了确保家庭财产以父系血缘关系的延续,这时候就产生了父子连名制家谱。所以说,姓产生若干年代以后才产生父子连名制。 
 
  到了阶级社会即彝族奴隶社会以后,姓也随着彝族奴隶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原来比较简单的区别氏族的姓,现在发生了变化。“姓”变成了“姓氏”。氏具有区别地位、等级的特征和功能。古代汉族姓氏也有类似情况。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因为这些原因,凉山彝族的姓氏才有了不同的姓的前缀和后缀。前缀“吉”“曲”表示白彝等级,后缀“吉”“曲”也表示白彝等级。 
 
  除了以上一部分姓氏以外,更多的姓氏是各种词缀(前缀和后缀)构成的。可以说每一种姓氏都经历了千万年历史岁月世代相传至今。姓氏的起源时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姓氏的起源与氏族外婚制有关。因为氏族产生以后每个氏族都需要给自己的氏族标志性称号。 
 
  凉山彝族姓氏对于个人来说终身不改,对于家族来说也是几千年不变。同时若干种姓氏组合为一个家支。一个家支少的有几种姓氏,多的有十几种姓氏。相隔几十代相距几千里仍然是一个家支。这种现象过去可能其主要功能是防止近亲婚姻,凝聚力量抵御外人劫掠。姓氏也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在社会中的保护伞。 
 
  姓氏体系建立后,现代意义的“家”才真正形成,“养子防老”作为一种防范家庭风险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可能。“姓氏”建设了一个基于血缘的交易系统,后来衍生出一夫多妻的现象,也是因为养儿防老理念的形成。 
 
  彝族民间有人说:“人名成姓”。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因为普遍存在远古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姓与后来人名重合现象而可能造成的误会。至今彝族名字以别人的姓为自己的名字的还特别多。老百姓一般根本不知道姓氏的来源和社会所遵守的法则,实际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没有重大理由是不会改姓的。所见所闻中有一例,喜德县“莫勒”改成“曲木”的。1927 年莫勒额子刺杀邓秀廷未遂,被邓秀廷残杀、吊打、服毒致死者 70 多人。莫勒家基本上被赶尽杀绝。偶有落网的也都改姓“曲木”隐姓埋名逃亡他乡。虽然说改姓了,但“莫勒”和“曲木”是一个家支。 
 
  彝族姓氏与父子连名制各司其职,姓氏是区别婚姻关系的。父子连名制是区别亲疏血缘关系的。 PT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姓氏与社会关系比较表
PT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姓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产生了,那时候一个母系氏族就有一个自己的氏族徽号就成了姓。到了父系氏族时代男性取代女性,但姓仍然保留了下来,成为男性氏族的姓。父系氏族时期开始产生父子连名制。奴隶社会时期在原来姓的基础上产生姓氏的“氏”。在姓方面前缀或后缀等级名称,可以从姓上面看出姓氏的不同等级。这种现象类似于印度“种姓”制度。
 
  据上所述,彝族不仅有姓氏,而且姓氏的起源时期应该相当久远。彝族是靠它来区别婚姻集团关系的。父子连名制实际上产生晚于姓氏。姓氏名称与父子连名制上的人名重合现象不排除分支时把姓氏放在连名谱系前面的可能。民间人名变姓氏之说只是臆测没有任何根据故不可信。彝族没有姓氏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姓氏来源问题 
 
  凉山彝族的姓氏绝大部分其词根为动物名称。个别来源于植物名称和职业名称。这些姓氏动物名称有的可能与动物图腾有关。有的可能与图腾无关。图腾的本身是最普通的则为一种兽或一种植物。原始社会的一群人即觉得同是这个图腾的子孙 , 即以这个图腾用作他们的徽章 , 并用为共同的姓。世界各国民族中或多或少地有图腾为姓的现象。例如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描述印第安人的许多氏族中流传他们的第一个祖先是转化成男人和女人的动物或无生物 , 它们就成为氏族的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1 凉山彝族有很多动物是不能吃的。禁食某些家畜和野生动物与图腾崇拜有关。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禁捕禁食的野生动物有:豹子、猴子、老虎、熊、熊猫、狼、豺、獾、刺猬、水獭、野猫、狐狸、老鼠;鹰、鹤、孔雀、鹞子、乌鸦、鹌鹑、麻雀、喜鹊、布谷鸟;蛇、蛙、癞蛤蟆、黄鳝、螃蟹(包括蹩、龟)、虾、田螺、蚂蚱、蚯蚓、蛾子、蚂蚁。彝族禁食的家畜有:狗、马、驴、骡子、家猫。彝族可以吃的野生动物有:獐子、麂子、岩羊、野猪、大雁、野鸡、锦鸡、鹅、野鸭(水鸭)、鱼。根据《盐源县志》介绍当地藏族忌食的动物有:豹子、狼、狐狸、马、驴、骡子、水牛、狗、猫、喜鹊、布谷鸟、乌鸦、蛙、蛇等。当地傈僳族也不吃狗肉、水牛肉、马肉、猫肉、蛇肉。 
 
  恩格斯说:“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它实体的支持 , 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 ,不是天使 , 而是低级的实体 , 是动物。”彝族姓氏以动物为词根构成的很多。涉及的动物有家畜也有野兽。动物植物图腾崇拜 ,实际上是原始社会人们对于他们与某些动植物之间关系的歪曲反映。也就是说 , 在原始社会的某些阶段 , 人类曾靠获取野生动物和植物求得生存。这时动物和植物成了支持人类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当时的人们也就把某种动植物幻想为对它们具有特别的善意 , 或幻想他们是与某种动物出于同源, 并把这些动植物当作图腾来崇拜。2 
 
  1、以狗为姓。彝族族源上有部分来源于氐羌。狗图腾崇拜“盘瓠”源于氐羌。彝族姓氏“吉克”、“阿克”、“克奇”, “克”义为“犬、狗”。彝族平常不准杀狗,更不能吃狗肉,据说如果平常吃了狗肉人死的时候祖先不要他,所以死之前常常断不了气。各地彝族民间普遍有?尝新米先敬狗?的习俗,相传远古时期狗把谷种粘在尾巴里游过洪水带回来,所以每年吃新米的时候第一口必须先敬狗。彝族远古游牧狩猎离不开狗。?尝新米先敬狗?反映了在转向农耕的时候也离不开狗。凉山地区的彝族老百姓普遍认为狗能辟邪,因为鬼害怕狗。至今藏族有?狗崇拜?习俗。藏族本教藏族与狗的神话传说有《幸福来自狗的恩典》和安多地区的藏族《青稞与狗的故事》都反映对狗的崇拜。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藏人禁杀狗禁吃狗肉。狗崇拜还表现在林芝和安多地区藏历新年和秋收季节首先让狗先吃的习俗。在西藏工布地区新年请狗先吃年饭。②
 
  《魏略?西戎传》说:“氐人有王 , 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 , 置武都郡 , 排其种人 , 分窜山谷 ,或在福禄 , 或在汧陇左右。其种非一 ,称盘瓠后 ,或号青氐 , 或号白氐 , 或号蚺氐。此盍虫之类 , 而处中国 ,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其自相号曰盍稚。各有王侯 , 多受中国封拜。??其俗语不与中国同 , 及羌杂胡相同。各自有姓 ,姓如中国之姓矣。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 , 善田种 , 畜养豚、牛、马、驴、骤。其妇人嫁时著衽露 , 其缘饰之制 , 有似羌 , 衽露有似中国袍。皆编发 , 多知中国语 ,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 ,则自氐语。其嫁娶有似于羌。” 
 
  千百年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对这个故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都误解了史书的记载。以为公主真正与狗结合而生子女。这无疑与这些人对古代图腾崇拜无知有关。其实真实的历史情况应该是以狗为图腾的“盘瓠”而已。 
 
  2、以龙为姓。彝族姓“阿尔”“吉尔”。“尔”义为“龙”。我国最早信仰龙图腾的是古代氐羌人。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上面就有“龙来氐羌”的记载。先秦文献《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古代氐羌人的龙图腾崇拜传到各地后,采纳了东夷鸟图腾的爪、南蛮蛇图腾的身、百越鱼图腾的鳞、北狄兽图腾的头,从而形成各民族都认可的以蛇为主体的复合型龙图腾。三国《广雅》中把龙分成好多种。《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鲡螭龙,未升天者曰蟠龙。”龙的后天形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形象奇特。宋代罗愿《尔雅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蛤蜊),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九隆神话》:“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妇人,名曰沙壶,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谓沙壶曰:若为我生子,今在呼?而九子惊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龙坐,龙就而舐之。沙壶与言语,以龙与陪坐,因名曰九隆,犹汉言陪坐也。沙壶将九隆居龙山下,九隆长大,才武。后九兄曰:九隆能与龙言,而黠有智,天所贵也。共推为王。时哀牢山下,复有一夫一妇,产十女,九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像之,衣后着尾,臂胫刻文。九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也。南中昆明祖之。”彝族传说支格阿龙骑着有翅膀的神马在滇池(滇濮梭罗)上往返走婚,滇池南边有一情人,滇池北边有一情人,后来因马翅被一情人剪去部分,故掉入滇池而亡。 
 
  3、以蛇为姓。凉山彝族姓“阿史”“俄史”“吉史”。“史”其义为“蛇”。彝文古籍《勒倭特依》记载的物种起源六种动物中依次是蛙、蛇、鹰、熊、猴、人。蛇列第二。彝族对蛇也有禁忌,彝族从来不吃蛇肉。如果家里爬进了蛇,不能打它更不能打死,要用火钳轻轻地把它夹到野外放生。家里还要请毕摩做迷信活动。如果在野外遇上蛇一般要绕道而行。看到蛇交尾认为不吉利,也要请毕摩做迷信活动。彝族崇拜蛇,这在汉文史书中有所记载。《说文 》:“蛮,南蛮蛇种。从虫蛮声。”樊绰《蛮书》、《唐书》、《新唐书》皆以“乌蛮”、“白蛮”称谓彝语支民族。凉山彝族民间故事《邛海的来源》中有“白蛇”传说故事,这个“白蛇”传说故事在汉文史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晋朝《搜神记》也有记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邛都县有一老姥,家贫孤独,每食,轧有小蛇,头上载角,在床间,姥怜而饴之食。后稍长大,遂长丈余。令有骏马,蛇遂食之。令大忿恨,责姥出蛇。姥云:在床下。令遂掘地,愈深愈大愈不见。令又迁怒杀姥。蛇乃感人灵言,嗔令:何杀吾母,当为母报仇。此后每夜轧闻若雷若风,四十许日,百姓相见,咸惊语:汝头那复戴鱼?是夜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土人谓之陷河。风静水清,犹见城郭楼橹显然。” 
 
  4、以竹为姓。彝族姓“玛”、 “玛黑”、“玛比”。“玛”其义为“竹”。有关“竹”古老的传说有两个 :1、远古几代都生子不见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笃木长到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他问他母亲:“我的父亲是谁?”他母亲给他说:“我也不清楚谁是你的父亲。你自己去找吧!你在野外找的时候看见谁向你点头谁就是你的父亲。”笃木带着干粮踏上了寻找父亲的道路。他遇着第一个向他点头的是一棵竹子。这样笃木认竹为父,以竹为祖。并且用竹做成灵牌供奉起来。2、古代有一家人儿媳和公公二人在回家的一座山上天黑了,无法赶回家里。但是这里山前山后都没有人家,只有一根大竹子。这根竹子每一节能睡一个人 , 太阳出山后它的节巴张开着 , 人可以钻进去 , 太阳落山以后节巴又合拢来。媳妇睡一节里 , 公公睡一节里。第二天太阳出山 , 竹子的节巴张开了 , 公公从竹子中出来 ,不见儿媳 , 只是地上有一堆人骨。原来儿媳睡外面地上被蚊虫吃了。媳妇虽被吃掉 , 而她的魂魄还未离开公公 , 在竹子的上5 
 
  空不停地叫喊。她悲惨的声音震动了整个山岗 ,连那根大竹子也变成小竹子了。公公无法 , 拔起竹子 , 向空绕了几下 ,媳妇停止了叫声。公公为了纪念媳妇 , 把那根竹子供在家里 , 每年祭祀。从此以后 , 彝族就用刚入地的那一节竹子做灵牌 , 并且必须连着一个节巴(罗家修《彝族灵牌的由来》,《凉山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内部资料本)。这个传说透露的信息似乎彝族灵牌首先是从女性祖先开始的。 
 
  禄劝彝族庚苏支系传说:其祖宗灵位用“莫”(义为“竹”)竹根制作。普姓人去世后 , 第二天由祭司毕摩带领孝子到山上竹丛中找祖灵竹。毕摩念经后 , 孝子大叫三声“阿爹”,最先摇动的竹被视为祖魂依附的竹。由孝子将竹连根挖出捧回祭场 , 由毕摩用刀刻为人形 , 以银子点上眼鼻裹上五色布即成祖灵 , 彝话称为“阿普”, 其意即祖先。“阿普”上有几个芽即表示孝子以后生几个儿子。“阿普”装入布袋供在楼上家堂中。普姓人用“莫” 竹制作祖灵牌。 
 
  《华阳国志?南中志》:?有竹王者,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
 
  广西地区彝族传说古代洪水泛滥,有一根竹筒被洪水冲到岸边,从竹筒中爆出一个人叫阿槎,他面似猴子,生来就会说话,住在洞穴里,与母猴配成偶,子孙繁衍成今天的彝族。3 
 
  云南彝族以植物为图腾崇拜“以竹为祖灵”,传说古代洪水泛滥时 , 其始祖渎阿普经太白仙指示 , 挖木为筒 , 避身其中 , 其后水退 , 木筒漂至悬崖 , 幸为山竹挂住 , 祖人得免坠崖 , 自是后人奉祀山竹 , 故人死后 , 即以山竹制灵牌 , 盖以山竹可以保护后裔。故事传说 , 虽不全同 , 但崇拜竹子信竹子与祖人有特殊关系 , 及竹能保护族裔 , 则各地夷族皆然。”4 
 
  三、姓氏结构特点
 
  彝族姓氏目前只有大小凉山地区还完整保留着。云南和贵州地区的彝族姓氏根据地方史志记载,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改土归流时期推行“割贱为良”所谓革除陋习政策,摧残民族传统文化,勒令当地少数民族改为汉姓汉名、改火葬为棺葬、改民族服装为汉装、改民族语言为汉语。不从者格杀勿论。所以云贵彝族民间可以说从明末清初已经基本上使用汉姓汉名,日常生活早已不用彝族姓氏,所以要么消失了,要么只保留在老人的记忆里了。 
 
  陶云逵先生1943年在云南新平县对大寨黑夷的图腾制度进行田野调查,马学良先生1947年在云南武定田野调查,他们从彝族姓氏中发现彝族古代曾实行图腾制度,先后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云南彝族动物植物崇拜的情况。马学良先生说:“但这种制度,现在彝区中已不多见。从现代彝族姓氏来看,很多是由古代氏族图腾转化来的。”。先将两地动物植物名称作为姓氏的情况选择一部分比较如下:
云南新平彝区氏族名称                云南武定彝区氏族名称 
PT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两位学者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彝族已经普遍改用汉姓汉名了。 
 
  笔者多次到凉山各地进行社会语言文化调查的时候,通过各种渠道经过多年断断续续收集的土司、黑彝、白彝凡是相同的读音均记为一个姓,不同等级的姓氏有520多个。但很多地方的姓氏没有收集。另外,根据《彝族谱系》里罗家修收集的凉山彝族姓氏有800多个。这个数字可能比较接近实际情况。6阿石尼古收集的姓氏说有370个,他说土司姓氏14个,黑彝姓氏有100个,白彝姓氏260个。笔者怀疑黑彝姓氏、白彝姓氏数字都有误。7520多个姓氏中单音节姓氏有十六个,其余全部是双音节姓氏。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多音节姓氏。有不少是黑彝和白彝同姓。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个姓氏分属多个不同的家支。PT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T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和云南彝族使用汉姓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赐水西宣慰使霭翠?安?姓,宁州土司?禄?姓。除封建皇帝赐姓外 , 彝族使用的汉姓还有以下几种来源 : 一、地方汉族官员认为彝人?家无姓名?不便管理户籍和征收赋税等事务 , 以百家姓分别给予姓氏。二、由氏族图腾转化而来 , 如?勒?译义?獐?, 取谐音转化为汉姓?张?。三、彝汉杂居相处, 为便于交往假托邻里汉姓。所以彝族的汉姓总是与当地汉族姓氏大多数相同。1988 年昭通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调查彝族姓氏:彝姓 143 个,汉姓 74 个。 
 
  凉山彝族历史上较早取汉姓从资料上来看一般只有土司和一些黑彝。主要与外界交往而引起。特别是与朝廷交往时受封建皇帝赐姓外,也有根据自己姓氏改取汉姓。 
 
  凉山彝族大量出现汉姓是在1956年凉山进行民主改革时期。外界汉族干部进入凉山以后,很多彝族干部参加民主改革工作中模仿汉族干部把自己的彝姓彝名改为汉姓彝名或汉姓汉名。 
 
  彝族姓氏改汉姓的情况,一种是借音取姓。例如:沙马,有的取前一个音姓?沙?,有的取后一个音姓?马?。一种是借义取姓。例如:吉伍的?伍?彝语义为?猪?,所以取汉姓为?猪?的同音字?朱?。吉里的?里?彝语义为?红?,所以取汉姓为?红?的同音字?洪?。 
 
  凉山彝族现在改汉姓除个别家支外情况非常混乱。1、多个彝姓取汉一姓。例如:罗洪、阿尔、丁惹、罗边、勒布、吉洛,依伙,他们分属不同的6个黑彝和白彝家支,都取?罗?一姓。2、一个彝姓取多个汉姓。例如:毕摩世家?吉克?取汉姓为韩(喜德一带)、李(昭觉一带)、陈(西昌一带)、苟(九龙一带)。3、一个家支多个汉姓。例如木古吉伍家支在大小凉山地区取汉姓为:朱、杨、李、罗、马、安、史、边、骆、蔡10多种。据说多年以前曾经发生过一个笑话,在某大学读书的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不懂彝话的彝族男女学生一见钟情相爱,双方都觉得对方不错,就利用假期见双方父母,结果父母知道后差点去吊死。实际上两个是一家人,由于异地取姓信息不通两个汉姓在彝姓中则是一个。乱取汉姓的结果容易发生不懂彝话的年轻人婚姻上一家人以为是两家人的误会。 
 
  最后说说彝族姓氏保护问题,彝族姓氏是彝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姓氏里储藏有很多重要的远古文化信息。如今对姓氏的研究已经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叫姓氏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外文化的交流,目前彝族使用姓名的情况是“双轨制”即有些场合用汉姓, 有些场合用彝姓。农村彝族使用彝族姓氏,走出农村的在外工作、学习、打工人员绝大部分要么用汉姓彝名,要么汉姓汉名。彝族姓氏也面临逐渐消失的境地。大家知道,有很多东西是面临消亡的时候才引起世人警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是给大家的一种警示。如今不少彝族文化人已经意识到彝族姓氏姓名的文化意义,他们有的干脆取消汉姓汉名而恢复彝族姓名,有的文化人在汉姓汉名后面专门注明自己的彝族姓名。在彝族自治州或县应该对此有所提示或鼓励大家使用彝族姓氏姓名。
 
注:
 
 ①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刚好看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组织专人经过多年收集整理的《凉山彝族谱系》出版,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② 察仓、尕藏才旦《西藏本教》,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年,56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3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 
 3 雷金流, 广西镇边县的罗罗及其图腾遗迹[J],《公余生活》第三卷第8、9期合刊, 
 4 马学良,灵竹与图腾[J],边政公论;1947,(1) 
 5 陶云逵,大寨黑夷之宗族与图腾制度 [J], 边疆人文,1943,(1);马学良,马学良文集[M]中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243 
 6 集体编写,凉山彝族谱系[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7 阿石尼古,彝族谱牒源流考[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 
 8 朱文旭,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姓氏词的词源结构与等级分化 [J],民族语文,1987,(1) 
 
 (本文原载《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11期)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