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贵州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西南彝志》——百科全书译著的艰难历程

作者:陈光明 李平凡等 发布时间:2020-07-27 原出处:《贵州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毕节,一个彝语音译的地名,它的含义已多为人们所忽略,要不,就望文生义地作解释,诸如筑城已毕,节日(指春节)已至一类。毕节实为彝语“毕兹”的另一种记音,称“布祖陆勾、”“呗兹洛勾、”“毕兹洛勾”等,义为“由毕摩作主的邑落。”《大定府志.〈夷志〉十二则》称:“比跻(毕节)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毕节。比跻,地与水西、乌撒、播勒三家界相联,三家俱来越占,比跻逃至募役司,后又遁至镇雄府(镇雄府、《大定县志》作‘楚雄府’),家焉。” “由毕摩作主的邑落”,在全国现存彝语地名中,可能也仅此一家,无独有偶,上世纪的一九五五年,“由毕摩作主的邑落”故土上,诞生了一个叫彝文翻译组的机构,担负起了全区上万册彝文文献的整理翻译工作,这在历朝历代以来也是一件破天荒的事。
T6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九五二年,中央访问团访问大定县时,彝家献上了一面彝文锦旗,怎奈这天书般的文字耐人寻味,却又令人陌生,正因如此,引起了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注意,作为民族学家,早在这个世纪的三十年代,著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与时大定的罗文笔老先生就合作翻译出版了《爨文丛刻》,他深知彝文文献在西南地区,尤其是在黔西北地区的份量。知道这种信息后,有一位有志于叩开彝文古籍神秘面纱的叫李仿尧的乌蒙彝家汉子,正处于毕节地区专员公署副专员的重要位置上,一九五五年,他倡导并筹建了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并归在他分管的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门下。李老专员的足迹遍布毕节地区的山山水水,彝家村寨,工作之余,他带领人们打访彝家老毕摩,并从每家收来一摞接一摞的彝文古书。从大方请来罗文笔之子罗国义老先生,赫章请来毕摩世家的传人王兴友老先生作主持,各县有名气的毕摩如陈执忠、李守华等一批人,纷纷被请到临时机构的彝文翻译组来量才。T6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简陋的房间里,过着清苦生活的第一代译人罗国义和老王兴友老先生们,凭着对彝文古籍整理事业的一腔热情,对彝文古籍专业的娴熟,夜以继日地展开了工作。他们从李老专员带人收来一摞接一摞的彝文古书中寻觅宝中之宝,终于,一本大书在他们的眼帘里定格下来,屝页赫然写着《哎哺散额》四个彝文书名,书长49.1cm,宽31cm,每页有14行,每行有38个字,一数来全书有30余万字,记载的内容有哲学、古氏族谱系、以从希慕遮连到水西安氏的116代父子连名谱为主线,叙述迁徙、发展、分支、连姻、祭祖等社会活动的历史,并辐射叙述滇东北、黔西北、黔中、黔西南、四川凉山等彝族“乌、白蛮”各部的“什数君长”父子连名谱及活动史实,书的记载与所述地域的彝族各支或直接对号,或直接挂钩,是书的内容还涉及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医药、冶炼、兵器制作、生活用具制作、工艺、畜牧、狩猎、农耕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因为如此,整理翻译者将它取名为《西南彝志》。T6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的编纂者,是水西阿哲部下属的四十八目中的热卧部的摩史,也有可能就是热卧本家的人,摩史在水西“九扯九纵”职官制度中,为官一秩,专“司宣诵”,又兼录史,也具有地道的史官的身份,热卧部的摩史,或热卧家的摩史,人们都习惯称他为“热卧摩史”,据说,他收集了彝族历代的很多彝文文史资料,他一手整理编纂了《哎哺散额》即《西南彝志》,他在完成整理编纂这部彝文巨著时,年已七十有五,他生活的年代,可能在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吴三桂犯水西之后,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之前。《西南彝志》的原版,是贵州省大方县三元乡陈朝光家祖代收藏下来的,采用彝文、国际音标、直译、意译四行体翻译油印刊出后,受到社科部门和民族史学界重视,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从此被誉为“百科全书”。也正因为如此,《西南彝志》的原版由北京民族文化宫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特有的手段征调去了,从此以后,“黄鹤一去不复返”。T6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代译人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始终保持着极其旺盛的工作精力,用十年的时间,把《西南彝志》的26卷初稿全部译完,并油印装订,为相关的研究部门和收藏部门无偿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西南彝志》乃至其他彝文文献神秘的面纱被一步步揭开来。担负《西南彝志》整理翻译的第一代译人在“大跃进”的运动中,不可能置身度外。“大跃进”运动极讲求数量上的突破,罗国义、王兴友等老先生除整理翻译出26卷《西南彝志》外,还整理翻译了《六祖纪略》等24部彝文文献,其中9部为油印本,15部为复写本,《天经地纬》、《水西安氏谱》等10部为孤本,全部归中央第四语文工作队收走。因当时的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 《西南彝志》等这批译本,对译文没有认真的校对,比较粗糙,油印的数量少,质量差,但又极其供不应求。T6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公元一九六六年的到来,厄运降到了第一代译人的头上,他们及其所钟爱的书在一夜之间,都被穿上了“牛贵蛇神”的破衣,背上“牛贵蛇神”的黑锅,和已经十年的所钟爱事业忍痛割爱,被撵了“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T6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又过了十年,出于研究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性质的需要,恢复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九七七年十月,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作临时机构恢复,被遣送回家的第一代译人们再度陆续被请了回来,一九八0年,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被中共贵州省委批准为常设机构,贵州省政府给定编5——7人,译人们从此取得了吃“皇粮”的正式资格。从一九八0年到八一年,在贵州省民研所的帮助下,罗国义、陈英、禄一方、王子尧、黄昌寿等先生对《西南彝志》的第一次译稿进行了修订、摘录,编辑成《西南彝志选》于一九八二年出版发行。T6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彝文古籍整理翻译一度进入中共毕节地委的决策视野,当时的主要领导禄文斌书记每每过问着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工作,启用重视民族文化建设的陈长友为地区的民委主任,一九八六年,一次性充实了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专业技术骨干力量,毕节地区的彝文翻译工作进入了一段黄金时期,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国家民委在沈阳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会议,《西南彝志》被列为国家的重点项目。第二代译人王运权、王世举被分配担任《西南彝志》第二次全面系统整理翻译的任务,第二代译人继承第一代译人那种不计得失、兢兢业业的则任感和事业心,钉子一样钉在整理翻译的岗位上,到了二000年的时候,两位王先生完成了《西南彝志》二十六卷中的十二卷,几乎是该书的二分之一的量,第二次的整理翻译虽然是在第一次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但翻译质量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采用彝文、国际音标、直译、意译四行体翻译加注释版的公开出版发行,使彝文古籍的代表《西南彝志》等图书有机会走出了省门,走出了国门。T6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这部百科全书译著还是命运多桀,二00一年,她的整理翻译者之一的王世举先生不幸去世,这以后,靠年早已过八旬的王运权先生在在风雨无阻的苦苦伏案,到目前为止,完成了13——14卷的整理翻译任务,即便是这成品的13、14两卷,种种原因,出版的经费还没有在要注入盘子里,更有后12卷的整理翻译、出版发行还遥遥无期,人才断层与短缺的尴尬,经费注入的艰辛,等等,《西南彝志》——百科全书译著留下的,又仍是几多没有预期的等待、期盼。T6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阿洛兴德博客)T6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