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走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彝族打歌传习所

作者:大理非遗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02-10 原出处:​大理非遗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传习所小档案

名称: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彝族打歌传习所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址:巍山县大仓镇小三家闭家村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成时间:2018年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放情况:对外开放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负责传承人:闭学军(州级)  闭竹花(县级)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打歌,也叫踏歌,在彝语中称“阿喀”,是巍山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普及面最宽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民间传统歌舞形式。“生活离不开水火,彝家人离不开打歌” “打歌打得星星落,只见黄灰不见脚” “哥妹来到歌场上,不到天亮不罢休”生动地描绘了彝族打歌的传统生态、激情豪迈。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县大仓镇小三家闭家村,地处海拔2300多米的东山坝子,是一个纯彝族聚居的山村。穿过云雾缭绕的山林,听着大喇叭传出的东山打歌声,沿着弯弯曲曲的水泥路前行,便到达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彝族打歌传习所,州级传承人闭学军的家与传习所只有一墙之隔。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闭学军 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

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打歌分为节庆打歌、庙会打歌、祭祀打歌、喜事忧事打歌几种,不同的场合要吹不同的打歌调,耍大刀也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耍法。打歌调就是依照芦笙、笛子的旋律和舞步规律演唱的彝族调子,芦笙就是打歌场上的指挥棒,就像我们常说的“芦笙一响,脚杆就痒”。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16岁的闭学军(左二)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闭学军从小就喜欢打歌,年轻时就跟随父亲闭正成和民间艺人闭凤宗学习彝族打歌和大刀舞等技艺。精瘦有力的他是舞大刀的好手,是打歌场上的歌头,15岁时在巍山县民族文艺工作队工作,16岁就参加了云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妻子闭竹花是彝族打歌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这对巍山彝族打歌的“夫妻档”,因打歌相识相爱,两人已携手走过三十载。平日里,两人男耕女织,遇上节庆活动,俩人又摇身一变,以“夫妻档”方式同台演出,成为舞台上的明星。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地打歌都有耍大刀的传统,打歌仪式极为严格,是一种固守传统的打歌。打歌有具体日期,不允许随便打歌。男女动作相互映衬,男子比较活泼跳跃,特别是中间的双刀对舞,二人成对,刀法多变,显得威武雄壮;女子则含蓄典雅,手甩两条绣花长毛巾,起步时以腰为轴,上下身自然形成“弓”字形。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刀舞对舞者的体力和灵巧度要求较高,学习大刀舞,一定要先会打歌,结合彝族打歌的步伐,才能耍出刀路。” 在平日的打歌场上,闭学军主要是舞大刀。他的小孙子三岁多就开始跟着闭学军学舞大刀,一招一式,有模有样。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歌多在晚上进行,所用的乐器有芦笙、笛子、三弦等。打歌时,先在舞场中央烧上一堆大火,以火为圆心,舞者面向圈内,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圈内一人或数人吹芦笙,称为“歌头”(均为男性)。彝家人通过芦笙吹奏,借乐器来言情志事,传达明确的语义,据说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是彝家打歌场上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芦笙要把控着调子,并不是吹个响就是打歌调,我们彝族打歌调有几千个调子,不同年纪要吹不同的调子,进小学教学生要吹小孩子的调子,青年来我这里学习教他们青年的调子,人到了中年又要吹中年的调子,我们打歌唱调都有不同的唱法。”闭学军说道。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山打歌调古朴舒缓,富有强烈的感情,整体移动的速度比较缓慢,其舞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独持的节奏型舞步,十六拍的节奏中九、十两拍突然休止,造成双脚重重踩地与突然休止产生强烈的对比;另一种是上下型舞步,男女打歌的步法动力都是向上和向下的力度,这种原始的步法是生产劳动的艺术化再现。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闭学军夫妇家的火炕

传习所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彝家火炕,“因为现在科技普及到了村里,村里三分之一的群众家中已没有了火炕了。现在来了客人,还是要在火炕上坐一坐,烤一烤茶,热一热酒。”彝家火坑边,还挂着传统的东山彝族剌绣和服饰。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闭家村的东山打歌,女子身穿东山彝族服饰,大红大绿,夺目耀眼,被称为“南诏宫廷装”,配上婉转的东山打歌声,像极了宫廷里的轻歌曼舞。闭竹花专门在传习所开设了东山彝族服饰体验馆,展示亲手制作的绣鞋绣帽。东山彝族服饰大都以红、绿两色为主,“红花配绿叶”折射出彝族妇女的高贵品质。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8年,在州、县文化和旅游局及非遗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闭学军夫妻俩建起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彝族打歌传习所。“只要谁愿意学,我都愿意教,要将彝族打歌这一民间瑰宝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夫妻俩积极担负起彝族打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每周三下午义务到小三家小学为小学生上课,还组织了学生打歌队,配合县里的文化部门在传习所组织《刀舞彝韵》等各种类型的培训。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山处处是歌场”。月光笼罩缀满星星的夜空下,在寨子的山坡林隙和溪畔湖边,总能看到彝家人欢快的舞姿,听见彝家人悠扬的调子。生生不息的“彝族打歌”是彝家人生活本质的延续,也是彝家一代代人不会缺失的信仰。Ej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大理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