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语言文字与古籍

罗婺彝族的语言和文字

作者:​李绍德 发布时间:2023-01-1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罗婺彝语在语种上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藏语系包括汉、侗傣、苗瑶、藏缅四个语族;藏缅语族包括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和羌语支;彝语支的亲属有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哈尼语等语种。
C2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分布辽阔,地理差异大,因此,彝语同许多民族一样存在方言分歧。据查,全国彝语共分为:北部方言、东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方言、中部方言六大方言区。凉山彝语属北部方言区,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罗婺部彝语又分为东部方言,东北部次方言武定土语。C2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C2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婺彝族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彝文文字符号表示一个彝语音节,按每个彝文字的读音确定文字的意义。彝族的文字从图画记事、象形文字、会意文字的初级阶段,跨入了表音文字的高级发展阶段,我们目前使用的彝族文字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先进的音节文字。彝文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字系统。在外形上独立成块,外观上呈方形和圆形。汉史上常用"状如蝌蚪"或如"蛇形"来形容彝文文字的形状。彝文字形结构十分简单,特别是经过规范以后,一画的字就有10个,最繁杂的彝文字也只有8画。彝族文字一般没有偏旁,笔画分主笔和付笔,主笔一般只有一画,占字形结构的中心位置。付笔一画到几画不等,是主笔的附加修饰的符号。书写是先写主笔,再写付笔,主笔和付笔在字意和字音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彝文的笔画多为直折形或宛曲形,行笔多为平拖直拉,平均用力。书写要求首尾齐头,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笔成线,看上去整齐平直,自然流畅,古朴美观。这种写法与形体大概受彝族先民用羽毛、篾片、木签书写的影响有关。罗婺彝族文字有9000余字,常用的3000余字,用国际音标辅音47个(声母),原音59个(韵母)拼读而成。没有收入《彝文规范方案》的彝文字现在还大量留存于毕摩浩繁的典籍里,成为古老的彝族文字,是我们研究彝族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具有珍贵的文化和史料价值,应继续予以保护和发掘。后人传说孔子右手造汉字,左手造彝文字,因此,汉字的书写是从右到左,彝文的书写是从左到右。有学者按这一传说和彝文字成方形或圆形的特点,推测彝语源自汉文的六书,说彝文字的形成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距今不过1000年左右。他们试图以汉字的象形、会意、指示、形声等造字系统来诠释彝文的成字过程,然而彝族的文字已经突破了造字时期的作用和意义,他与汉字的表意系统纯属两个文字范畴,又与纯表音的文字有所区别,发展成为表音的音节文字。因此,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结果都无法自圆其说。也有学者认为,彝文起源于上古,彝族是上古时期氐羌部落的后裔,彝文源自于远古的氐羌文字。也有人说,彝文与西夏文、商周的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彝族文字和汉字都源自远古时期,只有同源关系,没有隶属关系。他们引用人类最初源自高原的学说,以及通过彝文与汉文、与朝鲜文、日本文字进行比较,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目前,学术界仍然众说纷纭,对此争论不休,给彝族这一古老的文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早在十八世纪,法国传教士保罗维亚尔就深入彝区,对这种神秘的文字着魔似地进行发掘和研究。一八九八年,他以彝、法两种文字在巴黎出版了由他翻译的彝文典籍《宇宙源流》一书,第一次向全世界介绍了彝族的文化,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一九0九年,他又在巴黎编纂出版了第一部法彝字典——《法、倮字典》,成为外国人士研究彝文和彝族文化的工具书。受他的影响,法国学者亨利科尔迪埃也来到了中国。他深入西南彝族聚居地区,对彝族的文字和彝族文化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九0七年,亨利科尔迪埃在法国巴黎《通报》发表文章,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彝族及其文化。从保罗维亚尔、亨利科尔迪埃开始,许多外国人就不远万里,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深入彝族地区,对彝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中国彝族文化成为外国人研究的对象,世界关注的焦点,彝族的文字和彝族的文化也从此走向了世界。近代我国学者在彝文研究领略也作出过不俗的贡献,近代地理学家丁文江先生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丁文江先生深入彝区,首次发现彝文时就发出赞叹:"彝族文字是与汉文完全不同的文字"。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彝族学者罗文笔先生,并与彝族学者罗文笔生先合作,于一九三一年编译出版了著名的彝文经典丛书《爨文丛刻》。《爨文丛刻》收录了彝族经卷十一部,共十余万字,是现存最早的彝汉文对照的彝文重要巨著。C2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C2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原称为"爨文",始见于汉史《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爨本是倮倮(彝族旧称)的大姓,后来才演变为人种的名称。另据樊绰《蛮书名类篇》载:"在石城、昆川、曲阪、晋宁、哈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西爨。在曲靖州、弥鹿州、升麻、南至陟头谓之东爨。”丁文江先生认为:倮倮当即卢鹿的转音(亦即武定之川、南至陟头谓之东爨)。所以称倮倮为爨,称古彝文为爨文。现在保存有在云南陆凉地区发现的"大小爨碑"、"爨龙颜碑",及在曲靖地区发现的"爨宝子碑",都是彝文最早期的记载。前者作于刘宋大明二年,后者作于晋安帝义熙元年,距今有1600余年的历史。另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作都夷下有白狼王唐取作远夷乐德歌诗三章。"这三章歌辞分别是《远夷慕德歌》、《远夷怀德歌》、《远夷乐德歌》。"白狼王"也译成"白兰王"。《白狼王歌》是东汉初年彝族诗歌译成汉文的重要历史文献,据今有2000多年历史。据《东观汉记》也说:"载其歌并载夷人本语,并重训古以为华言。”显然这些彝族诗歌在译成汉语的基础上还保留了原来彝语的读音。C2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见,2000多年以前,彝族的文字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它不再只限于祭司的祭祀和祭仪,而广泛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彝族诗歌不但在彝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而且还流传到汉王室,被译为汉文并载入汉史,可见,彝族文字在当时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据部分彝文学者和彝学专家们考证,著名的彝文文献《勒俄特依》、《玛莫特依》、《妈妈的女儿》、《阿诗玛》等的成书年代约在1500年前。从罗文笔先生在《帝王世纪--人类历史》中的记述到东晋时期的《白兰王歌》,也及云南陆凉、曲靖地区的"爨文"碑记,我们不难发现在2000年到3000年左右的时期,彝族文字曾盛极一时,这个时期是彝族文字和文化发展的一段鼎盛时期。据《爨文丛刻》的彝文译者,彝族学者罗文笔先生记述:"从人类始祖希母遮之时,直到武老撮之世,共有三十代。此间并无文字,不过口授而已。"到了武老撮之时,上帝差下一祭司宓阿叠者,他来"兴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文化初开、礼仪始备。"从彝族氏系到译者年代(一九二一年),已有一百二十多代人,如果每代按三十岁算,彝族兴祭奠,创文字,立典章,设科律的时代至译者年代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况且彝文的形成与其它民族文字的形成一样,也非一人一时之所作,而是远古的先民共同智慧的结晶。这正如少数民族语言学家马学良先生所说:"原始社会的神话、祭祀时的诗歌是原始社会的文学;图腾、雕刻、绘画是原始社会的艺术;祭神、跳神和庆丰收是原始社会的舞蹈;宗教首领和公约代表原始政治和法律;巫师的巫术、占卜、天文、气象是军事的代表;图腾组织和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是氏族社会的经济形态。"彝族文字的发展也不能例外地经过了从原始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彝族的语言文字最初也起源于原始的记事符号和象形符号,在经历了人类漫长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文字不断的交流和总结,不断地进化,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原始人类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彝文字也与其它许多民族的文字一样,在它发展的最初阶段也只能掌握在少数祭师的手中。祭司成了文字的总结者和归纳者,推动着文字事业的发展。文字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是一时一人所造了,祭司在当时也只是一个文字的总结和规范者。从宓阿者时代看,彝文已经不再局限于祭祀,而广泛用于兴祭祀、立科律、设典章等重大社会经济领域之中。可见在宓阿者时代彝文已经有了空前的发展。一九七三年,四川省博物馆在郫县发现了一件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的铜戈,铜戈上有神秘的文字符号。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神秘的文字符号,是一种与汉字迥异的古老文字,断定属于古代巴蜀文字,当时没有人能够破译。《凉山彝族奴隶制》编写组的同志前往识别,他们确能按彝文的识读方法破译了这些神秘的文字。同样,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彩陶红质黑纹,钵口上刻画着各种各样的文字和符号。这些符号与贵州威宁中水出土的陶文刻画惊人相似,其年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凉山和贵州的彝文工作者,分别识别出了其中的部分符号和文字。这不能不让世人感到震惊,也不得不让世人对彝族为一古老的文字刮目相看。目前,学术界将彝文起源的年代初步确定在8000--10000年左右,成为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C2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现存的彝文典籍大多成书于明代看,彝文发展到明代时,进入了一个鼎盛阶段。现存最早的彝文碑刻是在贵州大方发现的用彝汉两种文字镌刻的《千岁衢碑记》,成字于明代嘉靖丙午年(1546年),距今458年。贵州罗甸水西地区发现著名的彝文刻本《劝善经》,其成书也是在明代。全书2290余字,是一部大型经卷。在贵州还发现了距今519年的现存最早彝汉铭文铜钟。在云南楚雄地区还发现了成书于明代,比《本草纲目》成书时间还早十二年的彝文药书。据马学良先生在1985年前的统计,彝文仅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典籍多达659部,1000余册。其内容涵盖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历算、宗教、祭仪、占卜等。C2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后收集编纂的《西南彝志》就是其中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彝文巨著。全书共二十一卷,400多个标题,37万余字。包括现在大量留存于民间的文学,故事和经文,其大部分成书也都在明代。彝文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字,是彝族的先民们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彝文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整理和规范了彝族文字,翻译了大量的典藉,丰富了彝文资料。在彝族聚居地区,彝族文字广泛应用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彝语文获得了新的生命。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C2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