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节庆与民间娱乐

彝乡新年欢乐多

作者:薛云麾 发布时间:2016-02-16 原出处:深圳商报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今年春节,记者回到家乡,亲身体验了一把彝族新农村新生活新气象。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身着盛装的男女老少们在山间地头唱歌跳舞
 
  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谓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身着盛装的彝族女人们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月初三,云南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新庄村举行彝族文化“背秋娃节”,来自各村的群众相聚在新庄村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欣赏精彩的原生态“背秋娃舞”,品味民族文化大餐,欢度新春佳节。
 
  “背秋娃节”是云南宜良彝族独有节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被列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背秋娃节”白天大摆宴席,祭拜“天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吃过午饭后,身着盛装的男女老少们在村头的山间地头唱歌跳舞,到山里把搭秋千的主梁“请”回来,然后在广场上分别用三根木头搭好两个高高的三脚架,起主梁放鞭炮。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族里的长者把用木头、松毛、松果做成的秋娃拴上去荡秋千,让村里当年成亲的青年抢秋娃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式男人们卖力地吹着唢呐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族里的长者把用木头、松毛、松果做成的秋娃拴上去荡秋千,让村里当年成亲的青年抢秋娃,谁家抢到了就要把秋娃背回家,全村人围着他载歌载舞,祝愿他家来年生个胖小子。晚上则烧起篝火,弹起三弦唱起歌,吹起唢呐跳起舞,祝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和业兴,都过上平安吉祥的好日子。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梁上梁挂鞭炮
7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