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彝乡览胜

彝族文化塔台旅游唱戏 毕节发展插上了腾飞之翼

作者:贵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6-08-05 原出处:贵州日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核心提示
 
  从远古一路走来,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区域,每一处遗迹,无不显示出水西文化的相对完整和包容。中国古人类文明起源地黔西观音洞,夜郎文明核心地带威宁中水与赫章可乐,红色文化亮点鸡鸣三省会议会址、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王阳明文化“龙场悟道”核心区素朴九龙山象祠……在这条中国西南古丝绸之路彝文化走廊上,以毕节为核心区的水西文化深邃厚重,引人无限遐想。
 
  炎炎夏日,当阿西里西大草原清风徐来,当贵州屋脊上的韭菜花海次第开放,绵延数千年的彝文化走廊和水西文化令后人仰望。
 
  与贵州屋脊一样,占据着彝族文化高地、古彝圣地和走廊要地“三个高地”的毕节,同样代表着贵州文化的一种高度。
 
  文化品牌打造 为旅游注入发展动力
 
  清晨的阳光从慕俄格古城西城门城楼上倾泻而下,照耀着城门外的彝族古建筑群,以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汉族小女孩黎黎骑着父亲的“马马肩”,天真好奇的大眼睛努力地在历史和现代交汇处探寻。
 
  近年来,毕节市、大方县也在旅游发展和文化产业之间努力探寻最佳结合点,依托“水西腹地,奢香故里”“中国农民画画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漆器之乡”等文化品牌,大方县曾试图通过举办奢香文化节、杜鹃花节、支嘎阿鲁湖六月六歌会、农民画艺术节等节庆活动推动旅游发展,但收效甚微。
 
  节点不对,努力白费。挫折再次激起毕节市、大方县的尝试热情。2008年,毕节市决定打造以奢香文化为特色的水西古彝文化品牌,推进大方县古彝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并支持大方县投资8000万元实施以“贵州宣慰府”为核心建筑的慕俄格古城恢复重建工程,为即将拍摄的《奢香夫人》打造一座影视拍摄基地。
 
  这次尝试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随着2011年11月《奢香夫人》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奢香”热。开播期间,位于大方县的奢香博物馆和贵州宣慰府游客剧增,单日接待量曾突破3万人次。这种文化热激活了各种文化符号在产业中的重组,大方县及时引资80亿元推进古彝文化产业园区、中国大方漆器产业园区建设,同时亮出“奢香故里,古彝圣地”这张新名片,及时打造出大型民族音画史诗《九驿长歌》、大型历史文化歌舞剧《烈焰奢香》、民族歌舞史诗《古彝魂·现代风》并投入市场,一个相对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使奢香文化成为贵州西部最为出彩的旅游品牌。
 
  “实践证明,旅游必须与文化结合,文化品牌是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毕节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明泽告诉记者,毕节市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曾一直处于全省中下游位置,旅游业经济规模偏小,在于没有为文化产业提供外部消费能力。“文化品牌才能点燃旅游发展的激情。”他说。
 
  文化核心构建 为旅游插上腾飞之翼
 
  即使找到了“奢香文化”这一文化品牌,其历史担当力和旅游承载力也相对有限。在“奢香”热之后,毕节市各地似乎触摸到了彝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脉搏,苦于找不到历史名人的威宁自治县曾探寻打造“彝乡草海、阳光威宁”品牌,赫章县依托可乐考古遗址试图挖掘夜郎文化,同处水西文化核心区的黔西县曾试图从王阳明“龙场悟道”与彝族文化的关联找寻突破口,毗邻的织金、金沙两县也积极打造与彝族文化相关联的水西古战场和“茶马古道”,但这些努力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契合点。
 
  “缺乏一根线。一根有力量,能将这些文化符号精彩串联的线。”中国文联副主席、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谁也没想到答案其实早就写进书里,并已呈上国家领导案头。
 
  上世纪80年代,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藏羌彝文化走廊”这个民族学概念,进入21世纪,国家文化部又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将其拓展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既更清楚地描述了藏羌彝三个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又将历史地理概念进一步拓展延伸到社会经济文化领域。
 
  2014年3月5日,中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出台,这份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规划以藏、羌、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多民族共存区域,承载了国家认同、民族和睦、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诸多任务。处于这条走廊要寨的毕节市成为贵州唯一一个核心区,并顺势找到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和核心。
 
  “这根线就是彝文化走廊。”吉狄马加认为,当民族文化上升到国家层面,其重要地位才会显现,才能发挥对旅游产业及其他一切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的重要作用。
 
  围绕“彝文化走廊”这一核心,毕节市大手笔描绘旅游发展宏图:织金洞景区成功升级为国家5A级景区并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国家5A级景区百里杜鹃继续推进“智慧游”建设,逐步实现“春季游”向“四季游”产业链的延伸;阿西里西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高山索道并正式开游。与此同时,一批“走廊”重大项目如黔西水西古城文化旅游区项目已完成投资6.3亿余元,主建筑群已对游客开放;大方慕俄格古城完成投资对游客开放并实现招商引资3.5亿余元;大型历史文化歌剧《烈焰奢香》于今年7月28日正式首演。当代叙事与历史故事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无缝嫁接,“彝文化走廊”这一核心构建为毕节旅游插上腾飞之翼。
 
  文化之灯照亮旅游发展富民之路
 
  “我家客人太多了,招呼不过来呢!”百里杜鹃景区石牛角村,彝族夫妇黄石、陈淑贞返乡创业开办不久的小店生意红火,即使在杜鹃花凋谢的淡季,每天也有2000多元的毛收入。很有生意头脑的黄石随时以微信的方式向亲戚朋友们发送视频,既宣传了景区旅游,又提高了自家小店的知名度。
 
  黔西县洪水镇柳岸水乡乡村旅游点,汉族企业家刘万荣的乡村度假酒店很气派:融合汉、彝、苗等文化风格的酒楼,集会议、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化酒店,红木的餐桌及酒店家具等,风格混杂的美为游客所欣赏,经营效益不言而喻。
 
  丰衣足食,礼仪兴焉。文化品牌影响力及其传播是走向产业发展和市场推广的重要前提,也是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旅游发展给广大群众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又为文化的繁荣予以充实回馈。“2015年,毕节市实现旅游业增加值78亿元,占全市GDP的5.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6%,带动社会就业15万人;截至2016年5月底,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6亿元。”这组数字说明,毕节市正走向文旅互动,实现富民强市。
 
  “随着飞雄机场的通航和县县通高速目标的实现,以及即将进入的高铁时代,毕节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在刚刚闭幕的大方县“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毕节市委书记陈志刚表示,毕节市将抢抓机遇,搭建彝族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助推毕节试验区“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
 
  现场
 
  将彝族文化推向世界
 
  “彝族文化中的‘巫’文化在我身上产生了奇迹:22年来我丢掉了一切药品,每天坚持练‘巫’,不但身上的七种病全好了,还开发大脑使我从一个音乐人转换成了汉字学者,并练成了‘铁嗓’。”8月3日下午,在大方县举行的彝族文化论坛上,汉字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世民从自身感受谈彝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其观点和幽默风趣的演说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共鸣,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愉快的笑声。
 
  8月2日至4日,首届“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相继举行了彝族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中华戏剧活化石·彝族古剧《撮泰吉》高峰论坛和彝族文化论坛,来自美国、香港、北京、上海、云南、四川等国内外专家齐聚大方县慕俄格古城,就彝族文化及彝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方向、前景,彝族文字、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古剧《撮泰吉》的世界性意义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博导薛若琳用“最爱”两个字表达了对彝族古剧《撮泰吉》的感情,通过对这一古剧的长期观摩、分析和研究,他认为“《撮泰吉》是中华戏剧的活化石,至少把中华戏剧史上推五百年”(曹禺先生语),作为最具中华特色的民族文化,贵州毕节应为有这么古老的戏剧而骄傲。毕节为传承彝族文化所做的一切努力和成果有目共睹,在打造“藏羌彝文化走廊”上具有战略眼光和智慧。
 
  美国密歇根奥克兰大学文理学院教授理查德·斯汤普斯曾访问中国20多次、到访贵州5次,30多年前曾到毕节彝族地区进行过考察研究。通过现场观看彝族古剧《撮泰吉》演出、观看录像、查阅资料,他认为《撮泰吉》的普世价值应该给全世界分享。他说:“人类应该从历史中学习并活好当下,规划未来。我希望我能够多学习多了解一些彝族文化,为助它成功发展,把它推向世界作出更多努力。”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黄建民致力于世界文字与古彝文字研究30余年,他说:“在世界上其他古文字都销声匿迹或失去生活功能的时候,古彝文字还不可思议地活着。其古老性与稳定性堪称世界奇观。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巨大的历史价值,还需要更多世界性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去挖掘。”
 
  香港世界遗产研究学院学术院长、博导乔慧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彝族文化,并参与了世界古文字与古彝文字的比较研究。他认为:古彝文字是现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文字,是值得研究和保护的世界性记忆遗产、文化遗产。他说:“目前的研究已经可以证明,中国古彝文字可以将中国文明史从‘上下五千年’延推为‘上下一万年’。”
 
  与会专家还就古彝文字、彝族古剧《撮泰吉》、彝族文化的研究方向及推向世界的意义和路径等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一致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痕迹,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是比物质更能震撼人心的脉搏。文化不灭,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可能。作为拥有全国三分之二古彝文献和典籍、彝族古剧《撮泰吉》和十月太阳历的发掘地,贵州毕节更应该主动承担起将彝族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