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云南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幕菲勒村:彝家幸福生活入画来

作者:云南省文明办 发布时间:2022-12-11 原出处:中国文明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幕菲勒村,欢歌笑语,弦乐动人,一派生机。
Q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美丽的幕菲勒村。王永达摄

星罗棋布的山丘、阡陌纵横的田野、山林间蝉鸣鸟叫、山谷间溪水潺潺……绿,是幕菲勒村最鲜明的底色。白墙青瓦的民舍、多彩灵动的彝家镶边服饰“扁尼变”、响遍每一个角落的清脆弦声、大树下话着家常娴熟做着针线活的妇孺……笑容,是幕菲勒村最富感染力的印象。Q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幕菲勒村本身就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田园居图,村民们生活在画里、劳作在画里、也让这画越发得灵动鲜活。无论何时走进幕菲勒,人们总能在热情的弦子声中和质朴彝家人的笑脸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归家的幸福。曾经自给自足、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幕菲勒村村民,千百年的农耕文明如今完美融入临村而过的高速公路和4G网络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之中。Q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村民在展示彝族刺绣。杨道能 摄

幕菲勒村的辣椒种植基地是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基地,2021年,全村种植辣椒4600余亩,“摘辣椒的时候是最辛苦的,腰一直弯着都快站不起来了,但是这个时候也是最开心的,背着一袋袋辣椒拿去卖的时候,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手机铃声响起的村民梁正彩望着田里的辣椒缀满枝头,腰间的竹篓里盛满了收获的喜悦。Q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幕菲勒村的美好生活。汪斌 摄

幕菲勒村委会所辖的黑鱼洞村素有“彝族弦子舞之乡”美誉。无论是春耕、秋收,还是“火把节”、“草马节”、春节,颇具古韵的彝族舞蹈《顶灯跳弦》每每将村中男女老幼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热情推向一个个高潮。Q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村民在跳彝族舞蹈《顶灯跳弦》

从脱贫攻坚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林草河湖治理到产业结构调整、从村规民约制定到良好村风民俗的巩固、从常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精准有效疫情防控、从“党员分片包干”到群众共同参与,人人自觉当好村规民约的践行者、监督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Q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年,幕菲勒村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生活富裕起来的幕菲勒村对党的恩情更加深切。“宣讲员用彝族话讲,我们听得清楚明白,我们党员干部要积极带动群众,把集体经济、个人增收发展上去 。”“他用我们彝族话讲,讲的特别仔细,所以我们听得也很清楚,经过这次宣讲,我们党员干部要积极带动民众,把集体的经济,个人的经济跟上去。”村干部杨树芬和群众表示。砚山县理论宣讲团成员、彝族干部王翔每年都要村里用彝族话和群众讲党的政策,“双语”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Q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00余亩红蜜桃、1400余亩软籽石榴、800余亩蓝莓、1260亩板栗……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图文供稿:云南省文明办)Q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文山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