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旅游热、民宿热、民族文化热“石林彝族第一村”里花样多

作者:杨清旺 发布时间:2018-03-24 原出处:民族时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五棵树村以前是在石林风景区里,经济发展情况一直比我们小箐村要好,现在搬迁到我们村附近,看他们发展越来越好,不能说不羡慕。”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街道小箐村开餐馆的老板普宗华对隔壁村的羡慕之情流露于表,五棵树村的发展,也带动着他家的生意。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棵树村,彝族撒尼话叫做“卓切”,意为“富有的村子”,由于石林景区旅游的发展,2010年实施整体搬迁至距离景区2公里处的新址,又名“石林彝族第一村”。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建设,彝族撒尼人在勤劳致富的同时,不忘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使“卓切”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村子更加美丽宜居,更加幸福和谐。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托资源 发展产业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阳光和煦的三月,来到美丽的五棵树村,独幢的小院,整洁的村路,宽阔的广场,村中千余村民里94%都是彝族撒尼人,保留了浓厚的彝族村落气息及最传统的撒尼生活方式。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棵树的今天,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1980年代初,石林作为景区开始整体开发、兴起旅游热潮,住在景区内的五棵树撒尼群众看到了谋生的新出路,与世代相伴的喀斯特山石成了“可以赚钱谋生的风景”。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时候,我们村的大部分群众陆续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者转型成为旅游从业者,群众开始做起了民族服装出租、旅游商品销售、导游讲解员、景点摄影快照、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业。一时间,旅游成了两三代人赖以为生的饭碗,时至今日超过30年。”说起五棵树整村从事旅游行业的发展历程,五棵树村委会农经员张智有感而发。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高铁开通以及石林周边高速路网通车,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丰富的旅游产品,使得石林成为昆明、玉溪、曲靖、红河等周边地区市民家庭周末短途出游的主要备选地之一。五棵树村依托着石林风景区,因旅游的发展而兴起。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时搬出来的时候,村民们还是有顾虑的,每人只有五分地,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张智说,搬过来之后,政府给予支持,立足于“彝族第一村”的定位,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子顺势而谋,主动适应旅游市场发展变化,从党建、和谐、幸福、发展、环境5方面共促转型,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新路子。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介绍,村里成立了石林风景区农工商集团总公司,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不断寻找旅游发展新路子,带领村民融入和服务石林全域旅游大局,让群众生活更加富足幸福。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全村671名适龄劳动力中有625人从事景区旅游服务行业,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去年,公司实现集体资源性收入、经营性收入1500余万元,村民人均获得了8000元分红。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旅融合 以旅哺农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林离昆明近,闲暇时间经常带着娃娃过来这里休闲,这边的民宿很有特点。”来自昆明的游客刘新华说,石林已经从原先单一的景区旅游发展到多元化旅游,新增了冰雪海洋世界、台创园等旅游的好去处。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冰雪海洋世界的游客大部分都是家庭出游,村子里原先没地方住,有的游客甚至会去村民家里借宿。”而立之年的普向福说,高中毕业之后,当过导游、做过摄像。起初每个月还能收入3000元,可是随着数码相机和手机产品更新换代,到2016年,每个月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普向福面临着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的抉择。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长期从事旅游行业,和游客打交道多,普向福比较熟悉游客的心理和需求。于是,普向福决定改建自家的房屋来做民宿。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全国做得好的民宿装修风格找来看,再结合本地特色,采用彝族传统木质结构住房为框架,床品、靠枕、窗帘则融入了彝族刺绣装饰,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加上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和精致藤椅摇篮,混搭现代风格。去年5月,他的客栈正式开门迎客。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转型做客栈以后,普向福的家庭收入翻了一倍不止。他说,“原先和妻子两人都在景区做快照,一个月总共收入5000元左右,现在开客栈,每个月收入能到1万多元。”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景区摄影师到民宿老板,普向福的转型只是村子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村内已有32家民宿,还有做刺绣的,开小卖部、餐馆的,村里也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收入渠道慢慢多了起来。”张智说,村集体还在景区附近做起了生态果园,有杨梅、李子、桃等水果,现在吃喝玩乐都有,要把游客留下来,尽力让客人住得好、吃得好、玩得好。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文化 开创新篇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美丽的村子建设好了,人们的收入也节节攀升,当时分管村内体育文化的张智觉得村子晚上太安静了,应该让村民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一番思索,张智与村委会干部讨论过后,向上级积极申请资金,找老师来教村民跳大三弦,这个项目很快就得到了落实。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民的生活提高了,但是文化生活不能丢掉,当时就想着把传统的文化做起来,也带动游客参与,这不仅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提高整个村的人气。”张智说,在石林县民族宗教局的支持帮助下,村里面建起了非遗传承展示馆和民族文化广场,每周二和周五晚上八点都准时举行篝火晚会,带动附近村寨的村民及游客参与其中,现在村里的民族文化气息更加浓厚了。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林县民族宗教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彝族第一村从规划的那一天起,在文化上,就以彝族撒尼文化为主线,兼收并蓄其他彝族分支的文化,以村落为展示背景,以生活化、原生态的方式传承和发扬彝族文化精华,给游客完整的彝族文化体验及充足的休闲娱乐空间;经济上,依托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庞大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乡村游和休闲体验游。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来,五棵树村将在现有已引进水上石林度假村项目,写下旅游“水文章”基础上,依托彝族“火文化”,打造“天天火把节”、彝族长街宴,对村内423套彝族民宿优化功能分区,以街区为单位规划打造特色美食一条街、客栈酒吧一条街、名优特产一条街,让游客有更多旅游体验和玩场。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清旺)lM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所属专题:

彝乡乐土幸福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