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教育

元阳“山苏班”模式:学校留住彝家娃

作者:罗霞 徐雁 发布时间:2013-02-16 原出处:云南日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导读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2年,元江县的免费“山苏班”培养出了首届毕业生。3年前入学时的55位学生中,有34个参加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6个升入高中就读,18人分别升入玉溪和昆明的中职学校。尽管,这样的成绩似乎不算理想,但却凝聚着元江二中教师们艰苦耕耘付出的心血汗水。然而,如何让山苏班办得更好,探索之路还将继续。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感受:想家但学校比家里好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3年1月上旬,距期末考还有近两周时间,元江二中山苏班七年级的教学已进入复习备考阶段。下课时分,许多同学并没有离开教室,而是三五成群地交流着。大概是女孩子发育较早的缘故,班级中大部分女生都个头较高,并全部靠前就座。而身材矮小的男生,则大部分集中到后面就座,据说“是让不想听课的男同学到后面乱去”。几位女同学对座位排序的解释不知真假,但当下一节数学课开始后,女孩子们都抬起头盯着黑板,全神贯注地听课。两个女同学经老师点名,还大方地走到黑板前演算习题。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集中学习,班上的学生见到陌生人仍然腼腆羞涩,面对提问,她们大都是面带微笑或低头不语。看到记者的照相机对准她们,大部分都选择埋头回避。然而,对于是否想家以及学校好还是家里好的提问,她们的回答都几乎一致,“想家,但学校比家里好”。她们坦言,因为学校环境好,衣食住行学全部免费,他们没有任何经济压力。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生们的感受印证着学校管理者的介绍,从2010年元江县实行加快彝族山苏支系教育发展实施方案至今,所有山苏学生不仅享有学杂费、科书费、文具费“三免”和寄宿生生活补助金,还得到小学或初中生每生每学期人均1600元或2000元的补助金,实现了从衣食住行、行李铺盖、洗漱用具、校服等全免费的待遇。开学时,“只要带着身体来就行”,元江县教育局副局长许国林形象地比喻。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探索:倾斜政策让孩子留得住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山苏支系是玉溪市确定的6种人口较少特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平、元江和峨山3县。由于聚居区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育程度较低,人均纯收入仅为玉溪市的三分之一,已成为玉溪扶贫攻坚的重点。扶贫先扶智,倾斜财力举办民族班,从教育入手着力提高山苏人的整体素质,2010年,元江县与其他两个山苏人聚居县一起,启动了加快彝族山苏支系教育发展的攻坚战。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年,元江县抽调了一批具有管理经验、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教师,到元江二中和青龙厂中心校和龙潭中心小学组成骨干教师队伍,特招了有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且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本民族青年,充实到学校从事山苏孩子们的教学工作。为了本民族的发展,毕业于云南大学设计专业并在昆明工作成家的山苏人李光保重新回到了家乡,应聘到元江二中担任起班主任,并兼任5年级班的历史课。与他一起,还有两名教师应聘到两所山苏人集中的小学办学点。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基于山苏学子基础薄弱、学习意识不强,教育教学难度大的实际,元江二中根据县上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必要时降低教学需求,学生能学多少就教多少,不搞“一刀切”。其中,山苏学生可以不参加各种形式的统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吃得好、学得好、玩得好,以增强学校对他们的吸引力为重点。此外,对教师的考核,重点放在控辍保学方面。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奉献:事无巨细关怀引领成长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0年上任首届山苏班班主任的李金华只有29岁,从教学生排队打饭、监督学生洗鞋子开始,他的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办班之初,许多学生不适应学校生活学习,三天两头往家跑,以至于李金华的工作重点一度成了寻找流失学生。为此,他购买的私家车是辆微型车,“因为底盘较高适应跑山路,方便带步寻找学生。”3年间,每个学生的家他都去过。学生缺乏管理自己的能力,学校免费提供的一日三餐,他只好在每餐之前才发饭菜票,以避免他们浪费和丢失。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起首届毕业生的去向,首届毕业班班主任李金华随口道来、了如指掌。考入元江高中的方成英,是班上成绩最好的,这让她离当医生的理想又近了一步。这位学生在去年教师节,曾给李金华发来了祝福短信,“是您让我们走入了高一级的学校,遇到您是我的福气,3年里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一定深深地记在心里。”毕业时,许多同学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学校的感恩之情。从初进校时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到一次次翻山越岭找回流失学生;从引导学生们告别羞怯并培养竞争意识,到探寻规律形成适合山苏学生的教学模式,3年当中,山苏班的点滴变化来之不易。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思考:控制流失学生解难题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年伊始,作为元江县的政协委员,又担任新一届山苏班班主任的李金华,专门就进一步加强彝族山苏支系教育的扶持力度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当前办好山苏班的最大难点是流动性大。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孩子读书仍不理解支持。“当前属于非常时期,仍要以家访为主做好家长工作,让他们心甘情愿地送孩子读书。”他说,为了便于教师及时家访,接送学生,最迫切想要解决的,是为学校配备一辆能走山路的越野型车辆。因为乡村道路状况不好,自己的微型车已开了3年,担心出安全问题。“控制流失生首先应做好家庭的工作,要通过利益导向,采取奖励扶持措施,调动家长支持孩子读书的积极性。”李光保也道出自己的想法。担任了近两年的班主任,他班上的学生也在反复流失,他认为,让家长看到读书的好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前途,目前还要以激励为主。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校长张尽松介绍,流动性大,已成为山苏班面临的最大难题。每学期都有人因各种原因擅自离校。为此,如何在3年的学习中,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能用上,尤其是如何渗透职业教育,学校的探索还将继续。i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