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英杰

李乔与清末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

作者:黄玲 发布时间:2008-12-0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李乔生前曾经多次对人说过,在他的一生中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一是袁嘉谷,一是张冲。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袁嘉谷何许人也?提到他,云南文史界恐怕无人不知晓。他是云南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状元(经济特科特元),清末任过学部编译局长,主编过我国新学制第一套大、中、小学教科书,并担任过浙江提学兼布政史。就是这样一个学贯古今的大儒,和彝族青年李乔之间竟然还有一段师生佳话。晚年李乔的书柜里摆有一个小相框,相片上是一个长着圆脸,留山羊胡,戴黑边眼镜的老人。他一脸温和的笑意,无声地凝望着每一个来访者。他就是李乔终身敬仰并铭记在心的袁嘉谷先生。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为东陆大学教授的袁嘉谷先生,在生活又是什么形象呢?李乔用文字为我们保留了一代名儒鲜活的印象: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个子不高,身体有些胖,面团团的,留着几根稀稀疏疏的胡须,笑起来眼睛眯得很细,满面春风就像一尊弥勒佛。他的脑子不知储存了多少知识,但他打扮得很古板,头上戴着一顶瓜皮缎帽,穿件灰布或兰布长衫,裤脚用布带扎着,脚上套双圆头布鞋。每天写作或看书之余,他漫步到翠湖边林荫下,听一听那清脆的鸟雀声,飘飘欲仙的给清风拂一拂面,那困倦便不知不觉地消除了。有时诗兴来了,便放开嗓子旁若无人地吟咏起来………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袁嘉谷先生此是已经是国内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在清朝做了几后官,辛亥革命后转向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曾参加编写《清史稿》《新纂云南通志》《石屏县志》等书籍百余种。自己也著有文集数种。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乔考进东陆大学预科时,正好赶上袁嘉谷先生在此任教。他每周给本科生讲授两小时国文,却不要学校的分文报酬。作为袁先生同乡的李乔,从小就仰慕先生的名望,可是却一直无缘相见。现在,当他打听到袁先生每周在至公堂讲学一次的消息后,便提前来到教室,在后排找了个位子坐下,混在本科生中“偷听”。作为一代名儒的袁嘉谷先生,果然名不虚传,讲起课来旁证博引,滔滔不绝。听他的教诲,李乔觉得自己如醍醐灌顶,如沐浴春风,多年后提起还记忆犹新。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也许是袁先生的儒雅和平易近人的风度让李乔打消了顾虑,他便常常跑去“蹭课”听。某次,当袁先生给本科生们布置作文时,李乔也大胆写了一首诗交上去请先生指教。这首诗是李乔最早的文字作品,是他以自己家中的真实境况为素材而创作的一首仿古诗。题目叫《家信》: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昨日接家信/问儿身健康/老父在家乡/日长途更长/汝去半年余/家人幸无恙/秋水现聚涨/秧田深一丈/田深谷已淹/谷淹雨犹降/菜园已泽国/吃瓜以当饭/瓜少不能饱/老父只长叹/家中贫如洗/汝书供不起/富者可自读/穷者何能比/阿儿未读毕/满纸已泪血/窗外秋雨声/终宵伴人泣。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乔这首诗并无虚构,全是以家中的真实情境入诗。他的父亲向一户汉族地主家租种了异龙湖边一块菜地,靠卖菜养家活口。每年要向地主家交纳两石谷子作为地租。这块菜地便成了全家人的生活支柱,一但遇上发大水,地里颗粒无收,一家人就只能以瓜当饭,半饥半饱地过日子。哪里还有钱供李乔上学念书!所以,这首诗称得上是满纸血泪、一腔悲愤,写出了青年李乔真实而强烈的内心感受。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袁先生读到这首诗后,显然被李乔艰难的家境和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所以他破例在作文本上批了一些热情鼓励的话语,勉励他不要被逆境所压倒,要认真读书,努力奋斗。这些话语对身处困境的李乔来说,无异于严冬的暖流,深受感动。特别在他看惯冷眼,吃尽民族岐视的苦头后,来自袁先生的关怀更让他觉得可贵。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之后,袁先生又派人传信,邀请李乔到他家中去做客。这更令李乔感到惶恐,他没有想到作为一代宗师的袁先生会如此平易近人。而自己不过是个贫穷的彝族学生,连先生的课都是“蹭”来听的,实在不好意思去见先生。但他内心又很想去面见先生,亲自聍听他的教诲。经过再三犹豫后,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李乔终于鼓起勇气来到袁先生位于玉龙堆的家中。多年后他还记得当时的场景,连袁先生家中悬挂的一幅对联都能背得出来:“杨在卢前有愧于心,楷见广后觉言之烦”。这是借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东晋裴楷、乐广的典故,暗喻自己才华不如人,表现了袁先生自谦的可贵品格,也给年青的李乔留下了深刻印象。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是第一次到名人家中做客,李乔不免有些局促紧张,不敢多言。袁先生则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关切地询问了李乔家中的境况,在言谈中还表明,自己对民族岐视的痛恨,并批评了明清两朝统治者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残酷镇压。说到激愤处,他脸上浮起些愤慨之色,对李乔说了一番话,大意是:历史上《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蛮书》的作者樊绰,都把西南夷称为“蛮”。“蛮”字从虫,不以人类视之。这是很不对的。明清两朝的军队进入云南,驱逐土著民族,把他们开垦的田地据为己有,这也很不公平。李乔在一边洗耳恭听,频频点头。在他看来,一个汉族状元出身的学者,竟然能独持异议,公开表明对少数民族的同情和理解,这真是太难得了!让他觉得既新鲜又平添几份崇敬。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袁先生还告诉李乔,今后有什么困难就找他。没钱用了也可以找他,要经常到他家里来玩。最后他还说:“你们彝族人读书的太少了,进大学的从来没有过,你一定要好好学习!”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良言一句三冬暖。在求学路上饱受折磨的李乔,被袁先生的一番话语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泪水差点儿就夺眶而出。这份关怀让他铭记终生,并对他的人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李乔青年时代,袁嘉谷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到了晚年他还这么坚持认为:“在旧社会里他是第一个给我以温暖和鼓励的人。”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袁嘉谷先生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在于:一个汉族的著名学者、人人敬仰的“状元公”,却有着如此平易近人的情怀,不以贫富取人,不以民族取人,在当时的社会实属难得!所以,当李乔的一个同学杨东明,因为参加地下党被捕关在模范监狱内时,李乔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袁先生,以他的名望,若能出面为学生说话,当局也许会给他面子的。李乔急匆匆赶到学校找到袁先生说明情况,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袁先生果然不负他所望,毫不犹豫地马上给当时的省主席龙云写了一封信,为素未谋面的杨东明说情。一个月后,杨东明就出狱获得了自由。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袁先生的行动让李乔十分感动。他在心里觉得自己做人就应该以袁先生这样的人为榜样,既有学识,又能无私助人。多年后,李乔成了云南文坛的著名作家,在对待同志、朋友、尤其是青年作家方面,都体现出真挚热情、平等和蔼的可贵品质。这一切和袁先生当年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袁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也给了李乔很大影响。袁嘉谷作为一名知名学者,先后参加过百余种图书的编纂工作,是学有所成的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面广博,治学严谨认真。这一切在年青的李乔眼中,无疑具有典范和楷模的作用。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当时那个阶级压迫、民族压迫深重的社会,一代著名学者能对一个贫苦的彝族青年给予鼓励和关照,确实是一段感人的佳话。 R7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