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彝族妇女普菲带领姐妹“绣”出精彩生活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07-29 原出处:新华网云南频道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新华网云南频道2010年7月26日电(记者关桂峰)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阿着底村有一位叫普菲的彝族妇女,她带领众多彝族妇女,将原本自绣自用的刺绣推向市场,成为消费者喜爱的民族工艺品,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增收的渠道。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菲生长在一个彝族家庭里,有5个兄弟姊妹。由于经济拮据,13岁那年,普菲不得不辍学到县城做保姆。后来,她又辗转到昆明当洗碗工,还蹬过三轮车……在外奋斗十余年后,普菲回乡创业。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乡后的普菲发现家乡连进村的道路都是“晴通雨阻”,道路不畅通使家乡很多资源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普菲认为,家乡挨着石林风景区,如果路畅通了,就能办起“农家乐”,彝族村民的刺绣也必定能被游客所喜爱。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于是,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用自己打工赚来的一部分钱把进村的公路修成柏油路,为乡亲们铺设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和家人的沟通,普菲说服了父母。在修路时,70多岁的父亲还整天顶着烈日站在路口看护路面。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2年7月,普菲的刺绣厂正式开业。随后,“农家乐”也开业了。原生态、精美的刺绣和“农家乐”吸引了众多游客,偏僻的阿着底彝族村寨热闹起来。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刚成立的刺绣厂由8名村民组成。由于信息闭塞,他们想干的事很多,但不知从何干起,半年多没有什么生意。2003年4月,普菲从报纸上得知昆明市将组团参加天津商品交易会,欢迎民间企业报名参加。经过努力,普氏民间绣品厂作为昆明市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交易会,带去的几大箱刺绣工艺品被抢购一空。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5年,石林阿着底民族刺绣产品开发技术协会成立,由协会专门负责分发刺绣厂的刺绣原料给会员、收集成品或半成品绣片返还于刺绣厂,结算会员的手工费用,有效整合了处于分散状态的民间刺绣资源。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在她一手创立的阿着底民族刺绣协会展厅里,展示着造型各异、充满彝族风情的刺绣产品,这些产品现在已经远销欧美等国,阿着底的名声也随着彝族姑娘的刺绣名扬海内外。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创业的道路异常艰辛。普菲没有被吓倒。她说,当时返乡回来凭着自己积累的几十万元,她完全可以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可是当她看到贫困的彝族姐妹仍过着艰辛的生活时,一种强烈的创业感就促使她拼命工作。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由普菲创立的刺绣协会已经拥有近万名会员,协会生产的手工刺绣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协会做刺绣工的妇女纷纷表示,现在比自己零星制作每件可多收入30至50元,而且还不愁销路。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菲还组建了阿着底村民族歌舞演出大队,对农家乐进行整改,带全村老人旅游观光,改造大礼堂,购置就餐设备,买果树送给各家各户栽种等。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8年12月,普菲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在表彰会上,她动情地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繁荣富强,为农民工在各个行业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只是众多农民工的一个缩影。希望将来能够和千千万万奋战在各行业的农民工一起继续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肩负更多社会责任。” 3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