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精英

沙玛阿果:回归生命最初的地方

作者:沈君菡 欧阳洁 发布时间:2013-02-20 原出处:《新青年》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与世隔绝的深山环境里,12 岁的子贵带着两个弟弟住在不到10 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们的父亲因吸毒感染艾滋病去世,母亲改嫁后音讯全无。哥哥每天砍柴、挑粪、做饭,家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口小铝锅以外没有任何家具,一家人一整天的伙食只有一个土豆。这样的情况在凉山州非常普遍。”在“2011 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活动”的启动仪式上,中华红丝带基金凉山州艾滋病防治项目关爱大使、央视主持人沙玛阿果声情并茂的向大家介绍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艰难现状。这个从大凉山走出的彝族女儿,正在用实际行动给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送去更多的温暖。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朵,开在大山里也要顽强绽放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玛阿果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封闭。阿果童年最美的记忆就是回到乡下的外婆家,和小伙伴们光着脚丫在山野上奔跑,摘果子采野花,只穿一件单衣也觉得很快乐。母亲是当地的妇联主任,虽然家在县城,但是母亲的单位到家里还是有十几里的路程。到了下班的时间,阿果常常趴在窗户上等着妈妈,看着她一个人扛着几十斤的甘蔗带回家给她吃。妈妈一个人小小的身影越来越大,给阿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阿果的外婆一个人住在乡下。从三十多岁就开始守寡的她独自一人把两个幼小的女儿拉扯大,生活艰辛可想而知。在大凉山,没有儿子、丈夫的女人是很容易被歧视的。有一次,外婆养的一头牛被人偷走了,她孤身一人走了很远的路才千辛万苦地把牛拉了回来。这个行为在当时非常危险,但她想都不想,一心只想找回那头牛,因为对于一家三口来说,没有牛就等于无法生存。到了晚年,阿果的母亲要接她到城里来生活。但她担心这样会连累女儿,影响女儿的工作,宁愿自己度过一个孤独、寂寞的晚年。母亲和外婆是阿果从小最敬佩的人,她们坚韧勇敢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为阿果树立了榜样。游走于贫穷的山村与相对富足的县城中产生的对贫富差距的理解,也为她日后的公益事业埋下了小小的种子。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果说,彝族人的天性里就有坚韧的力量,就像大凉山里的小花,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生长。因为从小就有的当演员的梦想,阿果常常自己对着收音机、电视里的播音员模仿发音,以训练标准的普通话。上学的时候,每到工厂、部队里慰问的日子,她总是主动要求念慰问信,努力地练习普通话发音,那架势跟电视里的播音员一模一样。大学毕业后,她做过话剧团的演员,后来成都有线电视台成立,她又大胆的报名参加了招聘考试,开始了一名电视人的生涯。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演员要的是感性,需要激情澎湃的情感,爆发力很强才行。但是我相对理性、沉稳得多,更多的时候希望表现出来的是更实在、更真实的东西。做演员更多的是扮演其他人,尽管有自己的影子、性格,可毕竟演的是非我。做主持人就是我,虽然并非是完完全全的我,但我的成份更多一些。”阿果决定在主持行业发展下去。在成都电视台,她先后主持了好几档生活服务类的节目。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阿果的节目办得红红火火,她很快从主持人做到了主编的位置。又是凭着山间小花的那种不断朝着阳光向外生长的韧性,她决定离开家乡,去北京寻找更开阔的舞台。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工作,让她脱掉马甲换正装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初到北京,阿果和另一个朋友合住在一间四合院的小平房里,没有厕所,平时洗澡得上澡堂子。那时候最想念的是家乡的亲人和美食,只要想起他们,就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生活上的拮据并没有让这个从大山中走出的姑娘感到任何不适应,而工作上面临的挑战却让她迷茫了很久。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地方台,节目氛围相对轻松,主持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到了中央台,节目制作要求十分严谨严肃,主持人就像节目的一个符号。他们说的话都是别人写好的稿子,明明不是自己的语言却要做出自己说话的样子。正值二十多岁的年轻阿果,内心充满热忱,却要穿着职业装,说着形成定式的台词。开始时,她每天梳着两个大辫子、穿着马甲上节目,被记者写成“穿着马甲的主持人”,还被领导批评服装不职业。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职业”,阿果一狠心决定剪掉自己留了多年的长发。到了理发店,心有不忍的她还不停地嘱咐理发师,要剪成“既能短又能长的头发”,最后头发越来越短,成了真正的职业短发。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头发显得“职业”了,工作态度上更要开始转变。面对心理上的落差,阿果在迷茫困惑中选择了坚持。她说从小在大山里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遇到问题从来就不会选择逃避。渐渐地,《半边天》在几年里越来越红火,阿果的主持也越来越自如。在《半边天》,她接触到许多女性朋友,有普通老百姓、农村妇女、国际上知名女性等来自不同行业的嘉宾。通过与这些嘉宾的接触,她对栏目与主持人的关系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在国内,女性无疑还是一个弱势群体,许多女性面临着苦难与困惑,她的节目不仅要讲述她们的故事,还应该引导她们解决一些问题,尤其是要从心理上为她们解决困惑。为此,阿果制作了两期特别节目作为试验:一个是针对社会越来越普遍的“第三者”问题,在节目中她鼓励遭遇第三者家庭的女性从自身寻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改变自己来争取幸福。另一个则是针对女性职业困惑的问题。这两期节目虽然没有正式播出,但是给《半边天》的节目风格带来新的思路,也让阿果第一次开始从心理角度关注问题。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 年开始主持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心理访谈》,这时候她刚刚当上母亲。收获了幸福家庭的她,心态上成熟了很多,主持风格也越来越沉稳、理性。节目的经验让她自己也对婚姻和家庭的维系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解,在处理问题时也更加从容。有一次在节目中,一位男士面对他心爱女人的求婚表白时选择了沉默。他爱她,可是却对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把握,之前遭遇的两次痛苦的失恋让他失去了对婚姻和爱情的信心。阿果和心理专家们一起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最后,通过节目的帮助,这位男士终于拨通了女朋友的电话,深情地对电话那头的姑娘说:“放心吧,我会对我们的爱情有个很好的交代!”又比如,很多人在面临失败的婚姻时,总会从对方身上寻找问题,即使重新走入了下一次婚姻,又会在面对同样的问题上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时,阿果总会耐心的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鼓励他们让自己的内心真正成熟起来。这个曾经“穿着马甲的主持人”变成了荧幕上最真诚的“心理导航师”。这朵日渐成熟的花朵也开始思索怎样用她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在1997 年,阿果就跟随节目组到云南制作了一期关注艾滋病的节目。这是她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么多的家庭因为毒品和艾滋病生活在极其贫穷和落后的环境中。许多孩子一出生就感染上艾滋病毒,他们的父母因为艾滋病或者毒品在他们出生后去世,从此一家老小无人照料。那里的人们对艾滋病并没有太多了解,与极度的贫穷相比,要用几年时间才夺走他们生命的艾滋病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并不算什么。这一次的行程让阿果触动很大,从那时起,她便开始了对艾滋病发展的关注。而差不多正是这时开始,毒品和艾滋病这两个可怕的恶魔也正在折磨着阿果美丽的家乡——1995 年6 月28 日,凉山首次从云南遣返的静脉吸毒人员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截至2007 年,凉山州累计检测出HIV 感染者已超过6000 例。据专家估计,拥有近200 万彝族人口的凉山州实际感染人数不少于2 万人。更为严重的是,艾滋病感染者中,彝族占91.54%;15岁至40 岁青壮年占96.52%; 男性占90.49%;农民占94.4%。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处偏远封闭的山区,大凉山地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就成为金三角、金新月毒品经云南贩往四川的重要通道。贫穷的乡民们为了挣钱,替毒贩们背运毒品,渐渐的开始吸食毒品,许多青壮年因为吸毒感染上艾滋病。再加上由于彝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未婚青年存在性伴多的情况,艾滋病在大凉州迅速蔓延。很多单亲儿童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孤儿,因为父亲去世后,母亲大多改嫁或外流,并不带走自己的孩子。即使活着的一方不离开小孩,也多是患艾滋病或者吸毒人员。而那些父母双亡的孤儿,一部分由隔代抚养,主要靠亲戚帮助劳动和供给口粮,根本无力供孩子读书;另一部分则成为流浪儿童,这些孩子被统称为“失依儿童”。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村里面得了艾滋的就有4 个,一个是我叔叔。”18 岁的马海伍果说。17 岁的吉克则说:“我们村里吸毒的人太多,得艾滋病的人也太多了。”还有19 岁的曲木阿西:“家里叔叔和爸爸都吸毒,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一个叔叔吸毒死了,当时我们说了很多很多遍,他们都不听,只能看着他们死去。”这些来自家乡孩子的声音让阿果很难受“: 彝族人一个人过得好不算好,要整个大家庭都好才是真的好。彝族人的天性里就没有施舍的意识,只要有亲人在,再穷困也会有人愿意帮助你。”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中华红丝带基金和凉山州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的支持下,阿果成为凉山州艾滋病防治项目的关爱大使。她希望自己成为一座桥梁,沟通家乡与外面的世界,把大凉山的精神传到外面的世界,也让外面的世界更多的关注大凉山。“我们是真正懂得大凉山精神的人,我们要帮助外界更多的了解大凉山。同时也让凉山州人更多了解艾滋病,了解怎么样预防,了解传播途径,怎么样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年里,阿果走访了许多大凉山的人家,面对那些患病的孩子,她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家里人。一个拥抱,一些亲切的话语,都给他们带去了很多温暖。凭着多年做心理节目的经验,她知道艾滋病不仅仅是身体的疾病,更需要从心理上给这些人信心。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心理贫困更需要公益的帮助,金钱不是他们想要的全部。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慈善与公益不同,公益是长久的,需要爱心和智慧做基石才能取得良性发展,在自己获益的同时也让别人获益。做公益的人追求的是内心的价值,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心灵的滋润。”“公益不只是国家应该关注的事,更应该是社会精英们反哺社会的方式。”和主持《半边天》、《心理访谈》一样,做公益对于阿果来说,都是自己主动愿意的事情,一想到心里就会蹦蹦跳,即使做的很累也很快乐。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让阿果很欣慰的是,现在,公益的种子也在下一代身上传播下去。前年,阿果有意带着儿子回老家农村感受生活。在没有厕所,没有纸,没有肉吃的环境下,本以为呆不下去的儿子竟然在老家住了一个多月。回来后,儿子懂事的说:“等我以后长大有出息挣了钱,也要回来帮助妈妈家乡的人!”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关资料:关于沙玛阿果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姓名:沙玛阿果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所在单位: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心理访谈》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职业:主持人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日:6月7日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出生地:四川省大凉山普格县人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族别:彝族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历:本科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业学校:西南民族大学政治系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庭成员:老公、儿子和我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兴趣:瑜珈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特点:轻松自如、言语亲切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要工作经历: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9年—1992年在重庆市话剧团任专职演员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2年—1994年在四川电视台任主持人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4年—2002年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2年—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年—现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心理访谈》栏目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栏目箴言:打开心灵之门,倾听心理故事,倡导快乐人生。心理的故事一旦打开——比天空更广阔,比海底更深邃,比我们看到的世界更让人回味无穷。IV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