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演艺•活动

为了一场彝族虎文化的云展演播报文章

作者:沈杰 文/图 发布时间:2022-01-26 原出处:​玉溪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2021年11月至12月,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以“线上云展演”方式举办,全省各州(市)86个节目参加展演。玉溪选送的5个节目,1个获金奖、2个获铜奖、2个获优秀奖,舞蹈《老虎傩面舞》喜获铜奖,也是唯一一个以传统性舞蹈进行展演获奖的作品。
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老虎傩面舞》剧照

缘起:传承彝族虎文化

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高规格艺术盛会,创办至今,已经成为云南省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悉,舞蹈《老虎傩面舞》时长5分30秒,由峨山县文化馆、峨山县群众文化工作队等共同创作,用“原生态”的手法将彝族花鼓舞、彝族四腔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巧妙地融合在一起。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一开场,观众的注意力就被树叶吹奏声吸引,随着灯光由暗至明、由远及近,一幅清晨田野的背景呈现。一阵打击乐后,10余名头戴各种动物面具的演员接收到召唤,手握长矛、长镰刀等劳作工具逐一上场,整齐划一地展示着耕种、习武、娱乐等场景……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谓“傩面”,即跳傩戏时,表演者戴在脸上的面具。“傩”,农耕时代形成于中原,是巫文化的重要组成。傩仪式系民间祭祀、驱邪的一种,后来被儒家纳入礼的范畴,《周礼·夏官》《论语·乡党》等皆有记载。傩戏属于一种实用性的驱邪、娱乐性的表演,不需要舞台,故有人称其为地戏。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文化中,老虎是彝族人民的守护神,相传彝族祖先身披虎皮、头戴面具、手持长矛,抵御外敌入侵。后人在节庆的日子跳起欢乐的《老虎傩面舞》,以祭奠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并与自然和谐共处。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聊起《老虎傩面舞》,峨山县文化馆馆长赵德科说:“这个获奖的舞蹈将成为峨山彝族文化传承路上的典范,更让所有参演演员看到了努力的方向。”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采用现场伴奏、现场演唱的方式进行演绎,共计39人参与其中。舞蹈邀请玉溪师范学院舞蹈学院教师岳春进行创意构思,以峨山县双江街道新村村委会“新村阿哥”文艺队演员为主,峨山县群众文化工作队负责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大家排练。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新村阿哥”文艺队是一支土生土长的峨山农民文艺队,全部为“龚”姓,同属于一个大家族,平均年龄为40岁,最小的30余岁,最大的60余岁。多年来,他们一直活跃在百姓群体中,曾参加过全国广场舞大赛云南赛区选拔赛。在文化传承上,这个团队有了3个不同项目的市级传承人。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串烧:虎文化+传统舞+非遗

《老虎傩面舞》以“原生态”方式演绎,那何为“原生态”呢?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负责《老虎傩面舞》日常排练的峨山县群众文化工作队队长张郭伟介绍,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是在古代先民手舞足蹈的娱乐中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它属于大众、属于广场,而不是剧场,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生态舞蹈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以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它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郭伟表示,《老虎傩面舞》是祭祀舞。老虎是彝族的图腾,彝族祖先对老虎很是敬仰。整个舞台上共有10种动物,分别代表了彝族历法里的十个月。该舞蹈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用流传于彝家寨子的大众性舞蹈给观众讲述一个老虎守护山寨、抗御外敌的故事,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整个舞蹈将虎文化、彝族传统舞、彝族非遗项目等很多彝族文化元素进行串烧,目的是反映彝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构思:三分五段式结构

“在传承过程中,很多东西遗失了。我想要把文化碎片进行串烧,想要把流淌在彝族血液里的刚毅而不乏幽默诙谐的风格凸显出来,再找一种方式将这种情怀进行表达。”在谈到《老虎傩面舞》的构思时,从业20余年的节目编导岳春说。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深入山乡与“新村阿哥”文艺队交流排练的一个多月里,岳春在这个大家庭里看到了流淌在彝族血液里的可贵精神。他们有山的情怀、山的灵魂,他们热情、洒脱、豪迈、团结,他们身上的质朴是专业团队没法表现出来的,这让负责编排的岳春为之振奋。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在岳春看来,要创作出精益求精的作品,除了静心,还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主旋律,坚持将艺术担当融入文艺创作中,传承优秀文化、讲好人民故事,才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岳春看着“新村阿哥”文艺队的队员们端起酒杯欢唱,酒后尽情舞蹈狂欢,他萌发了把“新村阿哥”文艺队原有的民间性、原生态保留下来的愿望。于是,他将峨山彝族非遗文化与文艺队舞蹈相互融合,以彰显非遗项目文化内涵。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岳春介绍,“傩面舞”是彝族的传统祭祀舞蹈,一般在节庆、丰收等时间里表演,预示来年丰收吉祥。舞蹈用民间乐器现场伴奏,相传有通神的作用,有歌颂祖先功德的寓意。《老虎傩面舞》在民间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构思,动作套路上有彝族挝啰、花鼓舞、花棒舞等元素,选用面具、长矛等道具。采用“A-B-C”的三分五段式结构进行编排:A部分为引子,讲述在原始生活状态下的武艺文化,表达丰收的喜悦;B部分为氛围渲染部分,将长矛舞、傩面舞、老虎舞逐一排列,讲述神兽护佑;C部分讲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祈祷风调雨顺。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虎傩面舞》获奖后,岳春感慨:“作品是创作者的立身之本,群众文艺的需要是我前行的方向。在以生动的艺术精品去讲述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的路上,我将继续努力。”l0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