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节庆纪实

彝族阿细人摔跤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03-05-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清明前夕的一天 , 我回到了故乡――弥勒县西三乡彝族支系阿细人居住的腻黑村,观赏多年来令我梦魂萦绕的阿细摔交比赛。

  太阳偏西,一阵喧闹声从村西那座林木葱茏的神山上随风飘来。我循声而去只见村民们在“毕摩”和“神主”的带领下正在山神庙前举行 “ 请神”活动。他们杀牲祭祀,叩拜庙中凭着村民们自己的想像塑就的 “ 天公”、“地母”、“猪神”、 “牛羊神”等几尊神像,祈求神灵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护佑他们次日的摔交活动平安圆满。他们吹吹打打,弹弦跳月,与神共欢,与神同乐。他们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与神同饮,与神共餐。

  傍晚时分,村民们举着幡旗,吹着过山号,燃着鞭炮 ,踏着暮色,托着在庙中供奉过神灵的祭品走出神山 ,把“神灵”请进“神主”家供奉。

  次日清晨,“毕摩” 、“神主”、和几位村民 ,举着一面曾在山神庙前由“ 神灵”“授予”的红色幡旗,在“呜哩哇啦”的唢呐声中来到摔交场举行升旗仪式。这面幡旗是“ 神灵”“ 批准”阿细人摔交的标志,没有它而举行的摔交是冒犯“神灵”和有违天意的。他们把幡旗插在场边一棵高大的树梢上,一位长老和一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在迎风飘扬的旗帜下象征性地表演了几个摔交的招式。之后,村民们为他俩披红挂绿,升旗仪式即告结束。

  四邻八乡和远在石林县圭山、海邑、维则的撒尼人、阿细人和汉族兄弟,或乘车、或步行,络绎不绝地向腻黑村涌来。村前村后,炊烟袅袅,人影憧憧,腻黑村沸腾了。

  诚朴热情的腻黑村人,将邀请来的朋友迎进一座宽大的四合院中,用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尊贵的客人。一批又一批,一拨又一拨宾客来到这里猜拳行令,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日近中午,村民们簇拥着从“神主”家中请出的“神灵”(祭品),高举猎猎幡旗,吹着过山号,燃放着鞭炮,跳着大三弦,穿村过巷,一路行进,一路欢舞,浩浩荡荡地向摔交场进发。

  村民们把“神灵”迎进摔交场边临时搭建的蓬屋,由“毕摩”和“神主”陪伴左右,同万千摔交迷一同观赏隆重的摔交比赛。

  阿细人敬畏神灵、崇拜英雄,崇拜大力士,时常举行摔交比赛,古往今来,摔交活动一直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阿细人的摔交比赛,要选择“黄道吉日”进行。摔交日期一经确定就不再更改,哪怕遇到狂风暴雨都要如期举行,这已成为古今不变的规矩。这一带摔交活动培育出了许多有较高水准的大力士,为云南省体委和国家体委输送过一批摔交好手,并在国际国内摔交比赛中取得过可喜成绩。

  “大力士们,上场吧!”一群曾经是摔交高手,对摔交赛事有着丰富经验的土生土长的裁判,反复来到观众面前吆喝,不停地鼓动那些跃跃欲试却因腼腆而犹豫不决的小伙子勇敢上场。他们不会让每一个有心参赛而缺少勇气的彝家小伙带着遗憾离开摔交场。

  阿细人的摔交比赛是向人们敞开的。凡是来到摔交场的人,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走上交场一争高低。裁判们对报名上场的数百名选手逐一现场过磅,并在他们赤裸的手臂上写上量级,然后抽签、编组。每道程序,每个环节,都万千摔交迷众目睽睽之下进行。这些乡土裁判们对摔交活动的执著精神和严谨热情的作风令人赞赏。他们执裁公正的品行令摔交选手和场外的观众口服心服。

  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摔交比赛开始了。顿时,摔交场中那殷红的土地上,群雄逐鹿,尘土飞扬。在腾腾迷漫的烟尘中,数十对好汉各显身手,奋勇搏击。他们有的像飞鹰扑食,有的像猛虎下山,有的像猎豹出击,有的像蛟龙闹海,与对手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场上龙腾虎跃,场外万众欢呼,掌声、喝彩声一阵接着一阵,一浪高过一浪。

  阿细人的大力士们 在交场上恪守的信条是友情为重,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在强弱相遇,实力悬殊时,强者往往是将弱者高高举起后轻轻放下,决不因自己占了上风而将对手置于“死地”。强强相遇,也十分注意关键时候的用力分寸,尽量不伤着对手 。待裁判判定胜负后 ,强者俯身拉起对手,双双对对搂肩搭背,相拥退场。观众不时为他们的友爱情怀报以热烈的掌声。

  摔交比赛一直持续到日落西山,才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长号声和“咚咚”的大三弦声中宣告结束。

  深夜十时,当我离开腻黑村的时候,村民们意犹未尽,似乎还没有从高度兴奋的摔交比赛中回过神来,还在灯火通明的操场上纵情狂欢。热烈奔放的阿细跳月声和欢歌声响彻夜空,久久在山野中回荡。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