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鸟的翅膀与蚂蚁脚迹

作者:吕翼 发布时间:2011-12-3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2008年12月23日,一个重要的会议之后,我们昭阳区文联接手了龙氏家祠的管理工作。这是一个重要的使命,一个前所未有的课题,实砣砣地压在我们的肩上。一班子人接到这个任务后,一脸的茫然。文联的人,一般的工作都是写写画画,给文艺工作者做做服务,要接手文物保护点,还真有些手足无措,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更何况,其一:龙氏家祠名气太大,不仅是昭通的,更是云南的,甚至是全国的;其二:整个建筑,除了诺大的一个建筑群体,二十多亩,两个院落,除了高大空空的房子,里面什么也没有。要实现领导的意图,把它做成一个让社会各界都认可的集历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地方,真让人难以下手。拍拍脑袋,咬咬牙,迎难而上。好在我们有人,好在一班子人精诚团结,殚精竭虑,不辞劳苦,春节之前就奔到省城,想尽千方百计,疏通关系。在省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以及昭通、昭阳区的档案馆收集到了上千张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有龙云在讲武堂的,有抗战的,有促成云南起义的,有龙云一九四三年回昭,进入龙氏家祠,祭拜母亲的,还有其妹妹龙志桢下葬时的。这些照片,让那个旧有的时代复活了。有了这些照片,我们恢复内部场景便有了底气。龙云的一生、云南民国上层统治集团、昭通民国史……一个个闪烁着昭通人不屈精神的故事开始登场。回望,穿越,八十八个平方米的古老神龛的恢复,二十四孝牌匾和古旧石缸的制作,散发着一个家族兴衰气息的家俱的收购修理,浓缩着一个时代、一个家族、一个时间深处的巨人艰辛历程的展板资料的整理、图片的处理,高大威武的城墙、城门、护城河、月牙池的修建协调,几千苗、二十多个品种牡丹的寻找与种植,每天不计其数的接待、讲解,以至于越是别人休息的节假日,反而成了我们最辛苦最忙的时候。正在休息,突然会被惊起,是因为想到了某个需要修改和增加的细节。夜里正要入睡、疲倦的眼皮刚刚耷下的时候,常常会有电话打进,有领导有客人有朋友有家人要去龙氏家祠,要看昭通人的形象,要体会昭通人在这块贫瘠土地上崛起的荣光与艰苦……那我们就得去,精神饱满,满脸笑容,高高兴兴,细心讲解。家祠没有对外开放的条件,不收门票,但得做好各种工作,不能让社会各界对我们失望。此间的活路,彭静、杨馨、朱镛、黄智、陈文超、田登康、程锦、赵莉……一个个付出的不少,呕心沥汗,劳苦功高。中途来文联的文献兄也时时为这里而奔波,就是现在已离开文联的马玉麟、贺吉凯、张立勇等,也都为龙氏家祠付出很多心血。如果天有灵,天会知道。如果地有知,地会感觉。 ao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o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于我而言,扛起了这个沉重的负担,此间倒可以放下另外的很多。我内心的空间有限,装下这个东西后,好多原有的都给挤开了,挤走了。心胸狭小,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放下写作,放下读书,放下对于文学的思考,努力忘记无边苦海里的那一叶希望的船帆。艰难的转身,让我目睹到了昭通历史的这一面。唐继尧、龙云、卢汉这三位执政云南近半个世纪的昭通男人,让人心生敬畏。他们的成功,他们的失落,他们的笑与泪,他们的坚韧与脆弱,让我这个欲赋新词强说愁的人无地自容。
 
ao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算什么呀,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脚丫巴里的泥都还没有洗掉的乡下人,一个还没有读完一柜子书的人,在他们面前,是何等的矮小与无知。人生就是这样,什么都不怕,就怕比。比个子高矮,比房子宽窄,比金钱多寡,比阅历深浅,比幸与不幸,比爱与不爱,比友谊的真伪,比付出与收入的多少……比来比去,问题就多。不要比,不要说,多做事,少扯淡。把头埋得再低一点,笑容再多一点,话语再少一点。
 
ao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历史尘烟笼罩下的家祠里,形形色色、高高矮矮的人们,在明暗交替的光影里走去走来。残阳如血,一砣砣地抹在簸箕湾村庄的上空。晚归的鸟扇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色彩不同的翅膀,大片大片地扑过来,它们姿态优美,动作优雅,停在树梢上便叽叽喳喳地说个没完。我听不懂它们的鸟语,但从那种欢乐的场面看来,一定是说在田野吃到了香喷喷的稻谷,在水渠边拾到了肉肉的虫子,在丛里里还有回味无穷的爱恋……那么,它们会不会说到外面的灾难:从孩子手里飞出的可怖的石子,葱绿的菜叶上居然残留着致鸟于死地的农药,村庄里又砍伐了一批参天的白杨,原因是有又一批高楼迫不及待地想从那里长出来,那里的鸟们只好往这边赶,以寻找黑夜里的一席之地……也许什么都不是,也许鸟的吱喳就是类似于人的含糊不清的一声嘟哝而已。但我还是固执地相信他们一定是当年的勇士,骑马扛枪,驰骋于乌蒙山区的高山深河,打冤家,割人头,抢地盘;或者执一书卷,摇头晃脑,读书说经,传承后人;事实证明,昭通不仅武人刚猛,而文人也成就不俗。后来我们接手姜亮夫故居、作室内的陈列与恢复时,内心的自豪感再一次被点燃。姜氏当年在京师求学,深得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之器重。章、梁二人铺纸着墨,给他赠写对联。王国维投湖后,姜氏还亲自参与装殓先师。姜先生原本是学写作,经先生们的指点,改学国学,遂一举成就,著《姜亮夫全集》二十四卷,涉及楚辞、文字学、语言学等。故居位于古城内的缩头巷,一院清洁,让人留连。如果先生也化着一只鸟,御风而来,那他肯定不戴眼镜,不穿布疙瘩纽子的衣服,不拄拐杖。那,他会是什么样子呢?
 
ao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桂花香一缕一缕地落下来,那当然是无声的,烟雾往上飘,但香味却片下掉。那味往鼻孔里窜的时候,有一种力量,坚韧的,不容拒绝的扑面而来,再往心里浸去。小枣会一颗一颗地落下来,那无疑会带着秋霜。牡丹会慢慢绽开,那可是春天到来的时候呢!最早的一次,未到春节,牡丹即开,突然间走进祠堂,几颗耀眼的红便一下子点亮眼睛,让人惊诧。那不是报春花,也不是杏子,是牡丹!后来几次和朋友们说起龙氏家祠的奇,大家都以为我在胡诌,不以为然。甚至打赌,赌注昂贵无比。在祠堂内的石坎上静静小坐,任阳光像只苍老的手一样在身上抚来摸去。阳光老了,手上的动作开始迟缓。手的边缘凉了些,只有手心还暖和着。这只手不仅抚在人身上,还抚在这石台阶的苔痕灰迹上,抚在明暗相间的木格窗牖上,抚在斗角勾心的檐边与蔚蓝的天空上。石板太厚了,泥土太深了,阳光肯定照不进去。那些蚂蚁们,三三两两的走来走去。它们尽管生活在深邃的泥土的深处,但依然需要阳光。
 
ao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些鸟,那些往来匆匆的蚂蚁,或许它们就是当年修建龙氏家祠的匠人。他们本来就是艺术家,伟大而不朽的作品可以作证。但他们没有名字,没有名份,作品上更没有他们个人留下的痕迹,就是民间也少有有关他们的传说。这些木匠、石匠、漆匠、泥水匠,一个个技艺在身,何等了得。他们百年作古,以龙氏家祠为荣,不愿远去,魂附鸟鹊虫蚁。他们有怀乡的情结,有恋家的情结。生作此地人,死作此地鬼。天冷就躲进洞穴,天晴就出来晒晒太阳。唱自己编的歌,尽管那些语言和欢乐人类永远不懂。
 
  有好几个下午,我一个人,踩过浮土与碎草,在龙氏家祠的旷野里走过。秋天已尽,春天未来,冷风一阵胜过一阵。狗核桃和灰挑菜已经死光,蒲公英也飞到他山异水,徒剩几根秃枝随风摇动。铁线草伏地而生,努力挣出几片尖细的叶子。奶浆菜却不同,突然间努力地放出几砣金黄,小小的,铜钱那样大一点,却一下子晃住了人的眼。这是家祠的一个另类,也应该是昭通长山大水间的一个另类。它没有死绝死光,风霜雪雨奈何不了它,相反却长出了缕缕生机。我知道它的味道,汁液色泽如乳,味却苦如毒药。看它良久,我居然泪流满面。

 ao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