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彝族烟盒舞:民族艺苑中的“擎天巨柱”

作者:毛兴华 发布时间:2015-11-06 原出处:中国红河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山坡也能做舞台
jK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热情奔放的烟盒舞
 
  “一般情况下,彝族同胞会选择一个开阔地带,一位乐手怀抱四弦一群身着彝族服饰、手持烟盒的人将乐手团团围住,乐手的四弦奏响,手持烟盒的人就合着四弦的节奏,‘咔咔咔’,人们踩着节奏,欢快地跳起彝族独有的烟盒舞。”建水县甸尾乡文化站站长赵洪文说。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甸尾乡民族民间演出队的烟盒舞曾多次参与省、州、县民间文艺汇演和州县大型节庆演出,并多次获奖。2002年,该乡泥冲村民间艺人李思用,被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舞蹈师”。2005年,甸尾乡被红河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彝族烟盒舞之乡”。
 
  古稀老人的烟盒舞情结
 
  10月24日上午,甸尾乡铁所村委会。距离村委会不远的一个小山梁上,有一幢彩钢瓦建盖的房屋,这里就是甸尾乡彝族烟盒舞传承点。房屋大门右侧的一片满是露水的草地上,李乔英和她的几个姐妹早已换上了彝族服饰。一切就绪,几个彝族妇女围成圆圈,清脆明快的四弦声响起,李乔英和她的几个姐妹弹起手中的烟盒翩翩起舞。
 
  蓝天白云下,鲜艳的彝族服饰显得异常漂亮,“咔咔咔”,随着手中烟盒明快的节奏,只见李乔英和她的几个姐妹时而聚拢、时而散开,随着音乐的韵律,她们用头、脚、身、手、腰等身体的各个部位,巧妙地将烟盒舞演绎得极富艺术感染力。    下转2版  上接1版
 
  “刚才,我们跳的是彝族烟盒舞中4个具有代表性的套路:两步半忍脚、白鹭鸶伸脚、搓绳子、三个姊妹来斗合,在彝族烟盒舞中,这些都属于正弦的套路,彝族烟盒舞有正弦和杂弦之分。”李乔英说。
 
  如果不是经过介绍,记者根本不相信眼前的李乔英今年已经74岁了,就是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其舞姿一点也不逊色于她的几个姐妹。
 
  “其实,今天来这里跳舞的这几个彝族妇女,全都是李乔英的徒弟。”赵洪文告诉记者。
 
  对于赵洪文的说法,李乔英自己也不否认。李乔英说自己六七岁的时候,因为看到长辈们跳烟盒舞,自己就偷偷地躲着模仿大人们的动作。“在我们生活的彝族村寨,祖祖辈辈都在跳烟盒舞,小时候,哪里有人跳烟盒舞,我的脚步就粘在哪里,自己太喜欢烟盒舞了。”李乔英说。在她少女时代,村里的人常常骂她“疯子”,因为在村里,有事没事,她都会旁若无人地比划那些烟盒舞的动作。到了15岁,李乔英就掌握了烟盒舞的所有套路。
 
  今天,在甸尾乡,李乔英已经是一位众人公认的烟盒舞师傅了,跟随她学习烟盒舞的人,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8岁。
 
  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赵洪文介绍,甸尾乡的彝族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就是今天的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由此可见,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
 
  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为了统一节奏,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烟盒就成了这种舞蹈的节奏乐器,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赵洪文告诉记者,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00多套,目前仅搜集整理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舞者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套路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3种动作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10多种组合。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
 
  在上百个套路的烟盒舞中,每一套舞蹈都有具体名称,如“哑巴砍柴”“蝴蝶戏水”“猴子掰苞谷”等等,充分表现出彝族人民神奇的艺术想像力。烟盒舞舞步变化也非常丰富,有圆圈、直排、横排、四穿花、六穿花等,既有单人舞、双人舞,又有数十人合舞,动作柔、韧、刚、脆相互结合。
 
  烟盒舞传承后继有人
 
  在众多的弟子中,今年52岁的李艳梅算得上是李乔英的得意门生了,生活在同一个村子,李艳梅18岁就见识过李乔英的舞姿。
 
  “就是看到过李乔英跳烟盒舞,自己也萌生了想学习烟盒舞的念头。”李艳梅说:“于是,自己就亲自上门去拜李乔英为师。”
 
  经过5年多的学习,李艳梅终于学会了烟盒舞的所有套路,学会了烟盒舞,也让李艳梅有了更多的机会登上县、乡的各种舞台一展风采。作为李乔英的得意门生,一直以来,县、乡只要一有汇演,师徒二人总会被聘请去担当烟盒舞的编导。
 
  在甸尾乡,提起烟盒舞,人们就不得不提到李艳梅师徒二人,师徒二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共培养了300多人的烟盒舞队伍,形成了村村寨寨都在跳烟盒舞的局面。
 
  从民间走向更大的舞台
 
  据了解,在甸尾乡,由于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彝族烟盒舞这一文化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并在甸尾所有彝族村寨及彝汉杂居村寨代代相传,涌现了一大批跳烟盒舞的民间高手。20世纪50年代,高楼寨彝族民间艺人李永成应邀代表云南省民间艺术团,参与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并被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及赠予景泰蓝铜碗,有的专家学者把彝族烟盒舞称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擎天巨柱’”。
 
  赵洪文告诉记者,为了让烟盒舞这一民族艺苑里的奇葩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不久前,经过多方筹资,建盖好的“甸尾乡烟盒舞传承点”已经投入使用了,这里有较为专业的舞台、音响,作为烟盒舞的一个培训基地,乡文化站会不定期组织像李乔英这样的烟盒舞师傅,教授村民学习烟盒舞。
 
  “为了让彝族烟盒舞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力,从2008年开始,我们开始让烟盒舞走进校园,目前,甸尾乡的各中小学校,其课间操,都在跳烟盒舞。”赵洪文说。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