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行记彝乡

段相纪:阿依山下“文墨”香

作者:段相纪 发布时间:2023-07-23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巍巍阿依山,悠悠黑惠江,养育着祖祖辈辈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各族儿女。阿依山的巍峨挺拔俊秀,黑惠江水的娥娜温柔缠绵孕育出彝乡儿女聪慧与乐观进取情怀,这种从远古延续至今的崇尚文明、敬仰先贤、喜爱诗书、耕读并进的祖训渗透在珠街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体现在人文之中。真可谓:阿依山下“文墨”飘香,黑惠江畔文采飞扬。
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yishan05.jpg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崇尚人类智慧与文化是珠街彝族乡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悠久传统,这种精神体现在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最直接的一种形式就是直接体现在对村寨名称的命名中。在珠街彝族乡的村寨中单是带有“文”字的寨名就有“文墨”、“文平”“文耐”、“文昌”、“文邑”、“文星”、“文笔”、“文华”等8个村寨,从这些村寨的命名中,充分体现了珠街先祖们对人类文明智慧的敬仰崇拜与追求真诚和强烈愿望。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对人类文明智慧的敬仰崇拜与追求,既是先人的初心,也是历代子孙的孜孜不倦的身体力行,“孟母三迁”、“凿壁偷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些读书学习的典故与精神,在珠街历史和现实中均可以找到数列出无数的实例和榜样。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yishan02.jpg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外地人会惊讶的发现:在远离一百多公里距离的阿依山脚下的小小村寨,一百多年前的就曾经出过“十八秀才”。相传,早在清朝年间就在“文耐”等村寨产生了十八个“秀才”“进士”,民间广泛流传统称为“十八秀才”,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基本一致,在一些老者口中演绎得栩栩如生。虽然现在要考证十八个“秀才”的具体姓名身世还是相当的困难,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坚信“十八秀才”传说的的真实性,还能回忆出四五个“秀才”的墓碑状况。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人是活着的教科书,历史文化是深深扎根与岁月时空的教科书。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珠街彝族乡这片土地上,尊师重教、崇尚文明、开拓进取的优良风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清末时期,珠街彝族乡境内人数较多的村寨均有开办私塾。1906年,岔河落好人李福谦,在家开办私塾,清代至1910年,办私塾多达100多家,“十八秀才”就在该时期产生。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yishan03.jpg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末民初新学兴起,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1910年谷满村元市人张雄在下街关帝庙办小学,珠街村路嘎码人李益谦在旧珠街创办龙马乡第七国民初级小学;1910—1949年,珠街(元龙乡)先后开办小学18所,招生2500多人。在缺衣少食年代,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缩衣节食教化子孙,让学习、进步、创新的理念薪火相传。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珠街彝族乡文化教育得到跨越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蒸蒸日上。至目前,笔者知晓珠街出生本土人士获得自然学科博士学位的有2人,获得硕士学位的有20余人,学士上百人,各类大学生数以千计,有各类高(副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24人;有国家级、省级作家、艺术家多人,国家级、省、市县各类文艺家协会(学会)会员30余人;省、市、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余人;乡级主持编纂出版了《珠街彝族乡志》,开创县内乡镇志书的先例,在市内也属前列;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族文化等各项成就被上级肯定和广大群众认可。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yishan01.jpg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昌宁的珠街彝族乡,有于地域和行政区划等因素,多元文化是一个突出的特色,土著彝族文化和永昌(保山)文化、南诏(大理)文化、顺宁(临沧.风庆县)文化深深的滋润着这方土壤,让人们尽情的吮吸着文墨的馨香,沐浴着文明的光芒。6p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段相纪,通讯地址:云南省昌宁县珠街乡。图片来源:光影保山、昌宁影像、保山新闻网等网络平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