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旅游资讯

大山中的可邑小镇,阿细人心中的桃花源

作者:洋光摄客 发布时间:2019-05-25 原出处:洋光摄客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1.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邑小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境内,是大山深处的一个古老的彝族小村落,这里生活的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阿细璞”,聚居在云南省 红河州 弥勒县的西山一带。阿细人能歌善舞。“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邑,是彝族阿细语的译音,意为:吉祥如意之地的意思。小镇的寨门原来修筑是用来防御土匪用的,现在成了小村的地标性建筑,当有客人光临时,村民们就会在寨门口载歌载舞,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热情迎接八方来客。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敬酒,一直就是少数民族中待人接客必不可少的礼仪,听完了长老为我们唱完驱魔辟邪的咒语,看完村民们热情的歌舞,美丽的姑娘端上满满的迎宾酒,在这热情的仪式中可以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感受到阿细人的友好。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人敬拜火神,火神“木邓”的“钻木取火”给彝族人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所以很多彝族人每年都会有一个祭拜火神的“火把节”。在可邑小镇寨门口,有村民会特地戴上火神的面具,装扮成火神的模样迎接客人。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邑古村已有360年的历史,彝族传统民居、民族文化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保存比较完整。村子里,无论是石板铺设的街道,还是墙壁都被涂成暖暖的橙色,阿细人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及民俗、宗教绘在墙上,行走其中,在感受到视觉盛宴的同时,还能领略到浓浓的阿细文化。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邑村,面积只有9.67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年平均气温15.30℃,村里主要农作物是 玉米、烤烟、小麦等。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89户,有乡村人口735人,其中农业人口728人,劳动力58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00人。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山中的可邑,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精美的壁画,酿成一杯浓浓的彝族阿细文化的美酒,那样甜美、醇厚,让人久久回味、 流连忘返……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村到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道路通了,交通便利了,来可邑小镇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几年,随着可邑小镇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经过整饰后的可邑小镇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观,成了旅游、休闲的好地方,也吸引了不少新人来这样拍摄别具一格的婚纱照。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跳月”原称“ 跳乐 ”,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意,故避开长辈,于夜晚相约到村外的山野林间趁着月色、或围着篝火跳,抗日战争时期始称“阿细跳月”。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跳月”来历传说颇多,但都与火相关:一说源于劳动,在古代刀耕火种时,烧过的灌木桩容易刺伤脚掌,撬窝播种时常跳起跳落,演化而成舞蹈;一说阿细山寨因“天火”成灾,阿细儿女阿者与阿娥率民众奋勇扑火,因大地被烧烫,便双脚轮换弹跳,而形成今天“ 跳月 ”的基本动作。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说很早以前, 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 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jpg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乡村里不会没有炊烟,少了炊烟的乡村就缺乏生气。可邑小镇建筑风格一脉相承,错落有致环绕在山林之中,当饭点时间即将到来时,炊烟开始从一座座阿细小屋中袅袅升起,可邑小镇充满诗意、充满画意。Q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