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胡素华(罗洪依乌嫫)博士参加《汉藏语学报》编委会会议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5-01-15 00:00:00 原出处:《彝博通讯》 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汉藏语学报》于2007年创刊,由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主办。2014年12月27日,《汉藏语学报》编委会会议在中央民族大学北智楼201会议室召开。《汉藏语学报》在京的部分学术委员会委员、编辑委员会委员、编辑部成员参加了会议。vS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胡素华(罗洪依乌嫫,二排右四)
 
  学术委员会委员胡坦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主任)、孙宏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研所)、王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编辑委员会委员李宇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曹志耘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石锋教授(南开大学)、李锦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张铁山教授,商务印书馆王丽艳副编审,《汉藏语学报》主编戴庆厦教授,副主编胡素华教授、蓝庆元教授、罗自群教授,编辑部成员黄成龙教授、蒋颖副教授、田静博士、张军副教授、朱艳华副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发言。编辑委员会委员刘丹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陈保亚教授(北京大学)因故未能参加会议,但发来了会议发言稿。与会专家们的发言视野广阔,高屋建瓴,讨论既全面又有深度,既突出理论建设,又能够联系实际,对如何加深汉藏语研究和如何编好《汉藏语学报》提出了宝贵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本次编委会会议有两项主要议程:一、听取专家们对《汉藏语学报》发展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二、了解专家们对汉藏语研究现状的认识和评价。
 
  主编戴庆厦教授首先就这两个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他介绍了《汉藏语学报》2007年创刊至今的基本情况,明确了今后的四点工作方针:第一、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从事实出发,以新的认识来丰富、发展、变革语言理论。重理论,也重资料。第二、增强问题意识,多发表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论文。第三、适当扩大内容范围,例如可以登载一些汉藏语与阿尔泰语、印欧语对比研究的文章,还可以登载一些与语言问题有关的人类学、历史学文章,也可以登载一些有新意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节选。第四、继续刊登前辈学者访谈录,这有助于保留、传承语言学家的宝贵经验。
 
  学术委员们、编委们首先肯定了《汉藏语学报》的成绩,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已把它列为语言学博士研究生的必读刊物。刘丹青教授的发言稿标题为“汉藏语家园努力耕耘,汉藏语研究当好主人”,他建议“不仅要成为汉语和藏缅等亲属语言研究成果相加的园地,而且要成为它们相乘的园地。不仅要让它们物理性地结合组合,还要让他们化学性地融合化合,从而产生出崭新的伟大成果。”“应将汉藏语视为一个整体,将汉语和民族语言的学科隔阂更加彻底地打破”,“让汉藏语真正故乡的研究的声音更加响亮地传播到世界,让汉藏语故乡的研究者们真正成为称职的主人。”
 
  北京大学陈保亚教授的发言稿标题为“语言接触研究对认识语言演化规律的迫切性”,他认为语言的内部演变和外部接触极难区分,导致很多重要的研究不能进一步展开。语言发展历史的研究不能只从语言分化的角度看问题,应该把分化和接触看成是语言发展历史的两个方面。国内目前的语言接触研究还不够充分,已经严重制约了语言演化研究的进展。因此,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具有迫切性。他建议《汉藏语学报》组织专题系统讨论汉藏语区域语言接触的复杂性和特点。
 
  李宇明教授谈了两个问题:学报的感受与建议和语种问题。他认为《汉藏语学报》风格独特,创刊以来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有独特的研究领域,是汉藏语研究的一个窗口。特别是把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结合起来的研究,将来的趋势必然会走向融合。二是有独特的学术追求,扎扎实实。三是有独特的学术追求,不少文章很耐读。他建议学报以后可以继续在三个方面多努力:一是关于汉藏语研究的关键学术问题,集中力量去持续地研究它、解决它。二是关注使用者与语言的关系。语言与社会、与使用者密切相关,对语言政策问题要重视、多关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语言矛盾进入高发期,学者可以多研究一下这些问题。三是怎样通过汉藏语研究来解决人类起源等人类学、历史学的问题?这些也是会引起学界关注的问题。关于语种问题,李教授认为中国目前对语种问题的了解是极不够的。怎样才能迅速地发展小语种、民族语甚至方言,把它们运用于语言生活中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呢?语种实际上就意味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版图,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力量。国力强盛起来了,语言学没有跟上去,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学报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可做的事情。
 
  王宁教授非常赞同戴庆厦教授提出的“从非汉语反观汉语”的倡议。她认为以往搞古汉语研究的人只守着先秦典籍,担心看的东西多了最后会变成什么也不能精通的杂家。实际上只看自己的这些典籍,确实看不清楚很多问题。当把古汉语与民族语放到一起一比较,就会发现原来认为的所谓“汉语特有的特点”,其实是亲属语言都有的特点。汉语与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很有用。因为它们之间现在已经区分不清很多东西了。例如南北朝文体的区别,离开对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就解释不了。做古汉语研究的人,不了解民族史、民族语,就难以了解汉语自己,反过来,对这些了解的越多,对古汉语的帮助就越大。从微观上看,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但对于交叉学科的知识,人不是全才,不可能什么都会,所以,怎样使一些人走到一起来解决问题呢?《汉藏语学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它应该把研究方言的、古汉语的、现代汉语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专家们凝聚在一起,促进问题的解决。王教授表示,现在古汉语学界汉语与民族语比较研究的意识越来越浓厚,比较研究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希望《汉藏语学报》能够给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者传递一些方法、常识,普及一下譬如同源词借词等相关的概念,并开辟专栏,专门进行民族语与汉语的比较研究。
石锋教授认为语言学界应该百花齐放,争取把语言学研究做得更好。他认为当代语言学有两大趋势,一是语言研究与实际结合越来越紧密,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要想有新的突破,必须跨学科。语言刊物的建设非常重要,一本刊物不能只考虑现在,还要考虑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个领域的研究会是什么样子。刊物要能扶持新生的力量,走向新的研究方向,引导本学科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已有的传统基础上再吸收新的理论,掌握新的技术,运用新的方法,进行创新,中国就会超过其他国家,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平。他建议刊物也要多发表新的成果,具有前沿性的、指引性的成果。
 
  曹志耘教授认为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区分是人为的,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二者实际上不存在这个区分。真正的愿景是语言研究没有界限,至少主观上应该淡化、消除这种区分。汉语学界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民族语研究成果,民族语学界也应该主动关注汉语研究的进展。曹教授重点探讨了如何构建国家资源保护体系的问题,他认为这是学界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对国家语言资源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了,但实际情况是国家还没有做好相应的规划,这必然会导致语言文化不可挽回的流失。语言学应该主动结合社会的需求。语言保护是语言学界直接参与国家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参与点,这也是语言学界的使命。
 
  孙宏开教授主张建立可靠的、大的数据库,推动汉藏语的研究。他希望能够建立所有有关语言资料的数据库。他认为《汉藏语学报》以后可以再多组织一些综合性的文章,形成一种导向。
 
  胡坦教授认为目前已经存在的语言现实问题不少,建议学者们多关心语言的现实问题。他以藏语新词术语的翻译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在如何应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现实挑战问题上,学者应该从理论到现实都提出意见、建议和对策,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了。
 
  李锦芳教授建议深化语法库的建设,例如增加话语材料,在功能语法的框架下充实语法信息,对每一个具体语言的语法描写都要深入细致,这样才有可能进行语支、语族的比较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动汉藏语的研究。他认为戴庆厦教授主编的参考语法、语言国情等系列书稿在学界都有很好的反响,其中有的书将被国外出版社翻译、出版发行。他还建议增强中国学者的话语权,多用英语发表论文,多在国外出版语言学专著。
 
  王丽艳副编审向学报主编、专家学者们传达了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先生的问候与感谢,介绍了商务印书馆语言学期刊方阵的基本情况,表示与民大语言所合作出版《汉藏语学报》很顺畅,学报总体水平高、社会反响好,起到了沟通、团结学界的桥梁作用。商务印书馆很重视民族语言研究阵地,立志于成为语言研究成果的出版重地。其中发表的论文已可以从中国知网上查阅到。
 
  最后,学术委员及编委们建议,鉴于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可以去申请核心刊物。本次“《汉藏语学报》编委会会议”圆满完成了预定的议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的学报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备注:胡素华(罗洪依乌嫫),女,彝族,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人。中央民族学院文学(语言学)专业本科、中央民族大学文学(语言学)专业硕士、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2007年)、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9-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汉藏语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语文》编委、中央民族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九届副秘书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民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员、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台湾中央研究院“李方桂、徐樱语言学奖学金”一等奖(1998年)。北京海淀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法国社会科学院《东方语言学学报》、美国《中国社会与教育》评审专家。曾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缅甸做访问学者,赴美国、德国、瑞典、泰国、新加坡、香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究领域:彝语语言学、藏缅语族语言、语言类型学、社会语言学、彝文文献。
 
 
(稿件来源: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网站 彝博通讯第22期)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所属专题:

彝族博士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