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突出彝族文化特色 抓实旅游产业扶贫——南华咪依噜风情谷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纪实

作者:南华县委、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9-05-25 原出处:楚雄旅游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近年来,南华县充分发挥交通区位、自然风光、地方特产、民族文化优势,整合资源,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咪依噜景区提升改造与旅游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整合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农危改等项目,突出彝族文化特色,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新建塑木彝族特色民居小镇(彝人小镇),解决12户贫困户住房困难的同时,扶持发展乡村旅游;改造沿线民居100多户,栽植景观绿化树木4万多株,增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完善卫生保洁机制,“咪依噜”景区整体环境大为改善,彝族文化内涵和品位显著提升,深受游客青睐。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基本情况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咪依噜风情谷地处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委会,距县城13公里,全长6.5公里,涉及马鞍山、新房子、三家、大岔河、小岔河、新村6个村民小组共205户856人,绝大多数都是彝族。那里有垛木房、姑娘房等彝族传统民居,有彝族传统民族服饰、特色婚丧习俗、彝族特色饮食、悠扬的镇南月琴和奔放的左脚舞等保留较为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真正的彝族原生态自然村落。当地群众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养殖业,但因为当地海拔为2130米,区位立体气候较为明显,一年内平均有140天霜期,气候较为高寒、冷凉,农作物产量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05元,彝族群众生活较为贫困。2006年,南华县委、政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旅游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旅游促‘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的有关精神,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支撑,提出了用两年左右时间把岔河一线建设成为“民族风情浓郁、彝族文化荟萃、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较强产业支撑的融生态游、乡村游、民族刺绣购物为一体的咪依噜风情谷”,把该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启动了“咪依噜风情谷”的开发建设工作。2014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龙川镇党组织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培强富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真正实现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主要做法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定目标树形象,创意品牌透底蕴。“咪依噜”起源于彝族民间传说,是代表楚雄州彝族人民的一个典型形象,象征着彝族热情、纯朴、勤劳、善良、勇敢的品格,县委、政府立足当地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底蕴,通过多方论证,把景区开发确定为以彝族原生态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景区,并命名为“咪依噜风情谷景区”,这一品牌定位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普遍欢迎。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强基础提质量,景区环境换新颜。“咪依噜风情谷”自开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约8140多万元,不断改善了水、电、路、停车场、旅游厕所、餐饮接待、民居装饰、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为咪依噜风情谷旅游区综合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实施了岔河塑木小镇(彝人小镇)及特色民居改造工程,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改造项目永景线(南华县城至岔河段与姚安交界处)公路绿化美化富民工程;13家农家乐经营户群众投工投劳完成房屋、停车场、旅游厕所、游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跳歌场、厕所、标志性建筑、山门建设,各种标识标牌建设、景观建设、文化活动室、文体活动场所、村庄道路硬化、民居墙体装饰、畜圈搬迁改造、人畜饮水管线建设和一部份民族民间古老生产生活工具恢复展示等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绿华造林等景观设施建设;农产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等。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抓党建促脱贫,乡村旅游促发展。2014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培强富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真正实现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一是组织引领,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针对龙川镇“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龙川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依托咪依噜风情谷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通过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530万元,建起占地20余亩,彝族特色浓郁、附属基础设施完善的“塑木小镇”,用于全镇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二是项目支撑,产业富民“换穷业”。把10幢房屋的一层统一打包招商经营旅游服务业,用于商业开发,建成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民俗展示、商品交易为一体的商业营运中心,把招商引资政策与对贫困户的帮扶相挂钩,负责整体运营的企业聘用入住贫困户解决10名劳动力参与务工。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同时,搬迁到这里的贫困户通过打工或者发展产业来确保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切实解决了搬迁后贫困户的生活问题。同时,通过宣传动员、就业培训,政府引导等方式,共解决了12户25人务工,其中:外出11户15人,在岔河集中安置点附近就近务工10户10人。采取“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将10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南华县岔河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对岔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0幢房屋的一层用房,通过招商的方式引进有实力懂经营的南华县咪依噜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承建后开发经营旅游服务业。由合作社与企业投资合作产生收益的模式,为全镇1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实现户均增收342元。同时,岔河集中安置点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7户通过小额扶贫到户贷款入股南华县永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南华县群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年均分红收入3200元;4户通过产业扶持项目资金入股南华县龙川镇柿子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南华县岔河乡村旅游合作社,户均每年实现分红收入1844.3元。三是注重特色,发展旅游“斩穷根”。口袋富不算富,只有想办法让贫困群众真正转变思想、改变习惯,才能实现村民“洗脚上楼”。为真正让贫困群众适应新的环境、改变旧的习惯,通过村组干部帮、党员带头干、村规民约管等方式,使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坐等政府送小康”的陋习得到彻底转变,形成人人向上、人人向善的崭新风气。结合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保留垛木房等特色民居及图腾、绘画、文字等特色装饰元素,沿袭迎宾、敬酒、跳歌等彝族风俗,组建了民族歌舞表演队。依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培训贫困户及当地群众利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并销售服饰、绣花鞋、荷包等民族刺绣品及旅游工艺品,增加贫困群众及当地群众收入。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重保护提内涵,彝族文化显特色。主动争取把小岔河村列为国家少数民主特色村寨,深入民间收集整理彝族原生态文化,统筹民居修缮加固方案,彰显彝族民居特色,编写《岔河导游词》,出版发行了《南华风采录》《彝山情歌》和《哀牢民歌》《南华美食荟萃》,创办了镇南月琴传习所、农耕文化展室,组建彝族刺绣协会,扶持开办剌绣经营店。分期分批组织村民学习服务礼仪礼节、彝族酒歌、烹饪技术,聘请民间艺人传授歌舞、乐器技艺;动员民间艺人制作销售羊角酒杯、镇南月琴等民族手工工艺品,供应景区消费;组织文学创作人员编辑整理民间传说、故事广泛进行宣传;组建了“南华县岔河乡村旅游合作社”,在重大节日牵头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同时,为企业和农村喜庆及节日提供彝族文化氛围浓厚的礼仪服务,着力扩大原生态彝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带动面,增强景区的文化软实力。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以线上带线下,智慧景区新发展。2018年10月,“一部手机游云南”正式上线,云南智慧旅游迈出新步伐。南华县积极配合工作,建设完成城市名片和景区名片以及餐饮、住宿涉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其中,咪依噜风情谷景区完成智慧化建设,手绘地图、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6路慢直播在“一部手机游云南”推流上线,也为岔河村带来了更多人气。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取得的成效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8年3月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一度时期内成为全州乃至全省乡村旅游的典范,至2018年累计接待游客527.96万人,旅游收入12871.5万元(餐饮收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咪依噜风情谷”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注。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到咪依噜风情谷视察对岔河村发展乡村旅游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省、州领导以及部分外地州领导先后到此检查指导;这里还曾作为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会、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等大型会议参观考察点;曾作为中央电视台《春节大联欢》等大型电视栏目和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现场,通过以上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咪依噜风情谷”采取的“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真正把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扶贫更能扶志和扶智。咪依噜风情谷景区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培养了一大批的经营户和服务人员。不仅如此,岔河村大力培植特色产业,注重整体联动发展,扶持发展旅游观光种植业、原生态养殖业和特色经济林果。种植樱桃、冬桃、刺头菜、时鲜蔬菜,养殖无公害黑山羊、土鸡、生猪,开发野生菌等生态美食,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拓宽当地居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从开发前的1405元,增加到目前的9812元,增长了7倍多,成效显著。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实现了“六大转变”。一是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化。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改变了当地农民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及绝对增加值大幅上升,有效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新的跨越。二是实现了从生产型农民向服务型农民的转化。游客的大量涌入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由生产领域到服务领域的转化,以及由季节性的生产劳作到经常性的接待经营转化。三是从粗放、分散经营向合作、规模化经营转化。从初期以户为单位在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寨开展的模式发展到公司经营的形式,其中彝人小镇形成了以服务设施、劳动力为主的合作经营,初步体现了现代经营的理念。四是从封闭的彝山向文明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村民的经济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提高,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典范。五是实现了当地农副产品的就地转移和增值。改变了过去农副产品外销存在的价格低、成本高、耽误农时的状况。六是实现了南华县岔河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与南华县咪依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融合发展。目前,全镇1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实现户均增收342元,岔河村委会集体经济每年收入7000元。(中共南华县委  南华县人民政府)WL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