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焦点.观察

精准扶贫的马边实践与思考

作者:邓德颖 发布时间:2017-09-1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编者按:此文虽然写的是小凉山的马边县,但吉乃认为文章提出的一些建议对大小凉山都是有借鉴作用的。“江山绿化行动”扶贫是把荒山荒坡都利用进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生态绿化率还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新生活行动”扶贫中提到的一些习俗更是直击了我的痛,只是吉乃不认同作者对“死给你”的认识,其实“死给你”是弱势者对强势者最后的维权。(吉乃)

  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为什么穷?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域条件的限制;二是落后恶劣的自然环境、闭塞的信息;三是少数民族同胞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四是民族习惯中落后的成分导致的。每一个民族都有优秀的成份,也有值得批驳的地方,这就是要改善和提高的痛处。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精准扶持和改变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生存态势呢?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调研,结合马边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的思考:

  一、“江山绿化行动”扶贫

  笔者在乡镇工作近20年,所见是很痛心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资源极为丰富,每家每户的耕地面积是汉族地区的几倍乃至几十倍,还有大量的承包地撂荒了、自留山荒芜了、自留地没有利用了和临近的荒山荒坡空着了,非常非常的可惜和令人痛心!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增多,就是汉区的土地,利用也是较差的,撂荒的不再在少数,沿途看上去,种植了的树木极为稀少,大多是杂草丛生的荒野;特别是在冬季,看上去都是荒芜了的山坡,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和光热资源。与我们临县的沐川相比,完全是两个概念!即使是享受了退耕还林政策的林地,活木蓄积量也不是很理想。这是很危险的,大量土地的浪费、光热资源不能很好的利用,不仅仅不利于老百姓的长远发展增收,就是对我们的山川绿化,也是很不利的。大家看看,30年来马边河水的减水量是多少,即使不修电站,估计总水量也不到原来的一半!说明我们的活木蓄积数量、储存水量少了很多很多,河流才会如此巨量的减水。

  因此,应该在全县实施“江山绿化行动”。实际就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具体行动。每个乡镇、每个村、每个组、每一户,在村级组织的调查下,清查一下自己家的土地,哪些是用于基本口粮的,哪些是荒废了,哪些是可以种上生态林的,哪些是可以种植经济林的,哪些是要种植蔬菜的,哪些是用来养殖鸡鸭鹅和猪牛羊的;全家外出的家庭由组长代为统计汇总后上报,一户一组一村的详尽统计,之后报到乡镇汇总,之后再安排相应的项目,该种植生态林的种植生态林、该种植经济林的种植经济林;苗木费用自主解决部分、统筹解决部分。争取不让一寸土地荒芜,不让一分土地浪费!在三年之后,希望我们再也看不到荒山荒坡和闲置的土地,让每一寸土地都披上绿装,让每一分阳光都转化成为绿色银行的利息叠加起来,多年之后就是一座座的金山银山。石漠化的地方,尽量在石缝里面种植,或者采取小型爆破、钢钎挖掘蓄土种植,也应该尽快绿化起来,确保水土不再大量流失;开矿之后留下的裸露地面,必须要求业主无条件种树绿化,这也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另外,大家应该努力帮助贫困户将自己的菜园地种满蔬菜,解决自己家的蔬菜自用问题,每户的菜园地标准不应该少于0.3亩,种植蔬菜品种不少于3至5种;能够种植水果和干果的,尽量种植起来。督促帮助每户的圈里养满牲畜,解决自己的肉食来源并增收;建议每户不少于10只鸡、3至5头猪(其中最少1头为能繁母猪)的标准落实,其他牲畜自愿根据自己家条件养殖。对于五保户和接近五保户条件的、鳏寡孤独的,土地也要想尽办法绿化,牲畜养殖不一定那么要求。

  普通的农户,只要不是眼高手低的那种,不是好逸恶劳的那类,不是残疾灾病困扰的,只要山坡上都种上了树木,承包地里种满庄稼,菜园地里面种满蔬菜果木,圈里养上一定数量的牲畜,基本生活就不成问题了,在帮扶人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找到合适的项目,脱贫也就没有问题。

  各乡、各村、各组、各户要互相监督,一旦发现有荒废、闲置的土地,就要查处。县上应该成立查处机制,发现了哪个乡镇没有执行好,应该追责;各乡如果发现哪个村哪个组哪一户没有执行下去,也要追责倒查;将此作为执政为民脱贫攻坚的基础和基本保证,是完全必要的。

  通过大量树木的植造,不仅仅利用了土地和光热资源;还将大量的农村中低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利用起来了,而且为广大农户脱贫提供了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绿化了我们的荒山荒坡,为马边河流域水源水量的增加、气候的改善提供了保障。通过数年的努力,如果我们的土地都绿化起来了,种上各种树木了,马边的活木蓄积量将增加数十亿立方米,河水增量可逐步见到,自然环境将更加优越;届时就是真正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了。

  二、“新生活行动”扶贫

  彝族同胞豪爽、大方是他们的优点,一旦有客人来,就是再穷,也要面子,动辄就杀鸡杀猪宰羊宰牛的,这也是一个致贫的重要因素,应该努力改变的。但是卫生条件不注意、不善于收拾整理、爱钻牛角尖等等也是他们的缺点痛点,更需要花大力气改变的。以前,这些事情好像是无关紧要的,拿不到台面上来说和研究;现在,房子修好了、交通改善了、“五件套”送来了,但是我们的部分同胞的卫生理念及收拾习惯拾还需要引起党委政府和扶贫人的重视。上级领导来检查时、出现过极为严重的脏、乱、差,乡镇政府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被迫预先安排乡镇干部到彝族家里帮助收拾清扫,有的干脆就作为住户接受视察了。这充分说明我们彝族的卫生习惯和收拾能力是需要大力提高的!这不是什么说不得的事情,而是到了必须要说的时候了。在3年后,我们的高速路修通了,闭塞的山村不再是被爱情和文明遗忘的荒岛,而是被外地人视为世外桃源的。如果到时人家来看到的现状仍是凌乱的邋遢的遍地垃圾的一塌糊涂的现象和现状,谁还会再来?谁还会对山野的原生态环境充满好奇?谁还会带孩子来亲子游?谁还会赞美狂野的民族风貌?谁还会来体验异样的温馨浪漫风情?如果人家来看到的是臭烘烘的杂乱无章的一脸黢黑的现状,闻到的是一身汗腺味的、脚丫子臭的、满屋子膻味的、馊臭味的、发霉酸腐臭气味的,哪个还肯还敢还想还愿再来?

  前一段时间,我到三河口乡三河口村入户调查了一些人家户,看到的现状却是令人担忧:屋里满的垃圾、灶头上乱七八糟的摆放着早晨甚至是前些天吃剩余的食物和碗筷盆汤,有的已经长满了霉菌,显得极为恶心,衣物和鞋子等穿脏了的和没有穿的杂乱无章的摆放在堂屋和门外的窗台壁框上,毫无收拾的样子。我当即给同来的村文书建议,请他找临近的收拾好一些的妇女来给这家帮忙收拾一下。

  因此,我想帮扶也应该将新生活习惯灌输给他们;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汉族也一样要践行。但是仅仅靠帮扶人的力量太为有限了。所以,我提出了一个“新生活行动”项目,以改变全县不良习惯为主要目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禁止家族之间互相“死给你”索赔习俗。

  通过自治县立法的方式,规定任何矛盾不准以“死给你”来威胁对方,凡是死给对方的一律不得赔钱。纠正这个几千年来的坏习惯,是需要勇气和下大力气的,是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自治组织拿出弥天大勇的气度来面对的,否则是实施不下去的。前几年文化馆搞了一个彝族婚姻礼金数量的控制倡议,虽然效果不是很好,说明我们的彝族同胞有这个意识了,也算是一个渐次的进步。如果该政策能够实施下去,将是彝族同胞文明的一个大进程,同时对保护彝族同胞生命财产安全也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它是一个文明历史进程的里程碑。

  (二)禁止任何形式的杀鸡杀猪宰羊宰牛打酒来招待各级领导和帮扶人员。

  任何一个级别的领导和帮扶人员到村入户,严禁接受村民这样的接待。一旦触犯,党纪政纪处分:对杀鸡猪和宰牛羊的农户,提出严正批评教育;对领导干部免职、降职降级处理,对一般干部进行党纪政纪处分,不是党员的政纪处分;经济上并要求全额赔付给农户。这是变相的控制贫困户开支的方式,实际就是为他们增收,同时对肃纪正风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他们节约了大量的接待时间,对投入生产是很有利的。这对提高扶贫效率乃至工作效能,都是不可忽视的细节和方式。这看似无情的法规和做法,其实对贫困户是很有效的,是从细节上为贫困户着想的。

  (三)立法禁止高额送礼习俗

  彝族红白事更喜欢送大礼,动辄就送牛羊或者大额的现金的,还要展示出来,以显示有面子。特别是有头有面的家支强大的头面人物或者官员去世或者有喜事,更是财源广进。这就造成了彝族财富向顶端聚集,成为倒金字塔型结构;而社会群体的结构一直都是金字塔型结构;因此,彝族人群脱贫更有难度。所以,建议通过自治县立法的方式禁止高额的礼金习俗,形成自治县的具体制度,纪委介入,任何家支头人和官员有事不得以民族习惯为借口大操大办,县委、政府领导带头执行,逐步推广,用于制度扶贫。逐步考虑将彝族高额的婚姻礼金习俗也用制度形式规定下来,慢慢推广。由此推行移风易俗的规矩,在全县范围内铺开,汉族更应当如此,形成制度,逐渐形成简朴办理各种事情的风俗,给负担沉重的人情消费减压,惠及每一户贫困户。

  (四)实施好进村入户服务项目。

  首先由相关群团部门牵头,开设新生活行动讲座,每村至少每月1次,打消他们“等、靠、要、叫、闹、赖、拖、横、蛮”的认知,不能马上改变也要大力影响矫正他们的思想,逐步树立起自强不息的奋斗感恩精神。其次组成新生活行动领导小组,按照大村(10000人以上)10000元、中等村(5000人以上)8000元、小村(5000以下)5000元的标准列支一定经费,划拨到乡镇,乡镇群团组织落实到村,每个村每月至少举行1次以上的家庭清洁卫生、收拾整理活动,并举办一次评比,将本村收拾得最好的家庭照下来粘贴到村委醒目处,并奖励200元,还发给那些不善收拾清洁的家庭比照,逐村逐户敦促他们改进,原则是不落下1户,每户都要求讲收拾、会整理、爱卫生、净环境。同时暗中评出卫生、收拾最差的2户,分别由村上和乡上约谈。对五保户和老年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乡村两级组织志愿者帮助收拾一至二次,作为示范。最后,逐步引导每个家庭成员都学会每天洗脸洗脚、冬天至少3天换洗一次衣服、至少3天洗一次澡,夏天要天天换洗衣服、天天洗澡;教会他们不随地吐痰、吐口水、乱扔烟头果皮纸屑及一切垃圾废物,打农药后的塑料瓶、塑料袋要捡回来放好等待集中处理,尿不湿、包装箱、酒瓶等生活垃圾及其他一切影响环境的东西不准乱丢,屋前屋后要整洁,沟渠河堰要保持干净卫生,爱护大好的河山和周边环境;教会他们学会排队、讲秩序和谦让,学点儿绅士风度,学会不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和交谈,吹牛、打招呼、唠家常、接打手机时不要高声喧哗、唾沫横飞,不要影响他人的劳动和作息等等••••••这些习俗和素养,应该逐步融入我们同胞的头脑、刻进他们的心灵、渗入他们的血脉、浸进他们的骨髓、影响他们的神经、感染他们的灵魂,作为改变他们修为的一个具体举措而存在和深入。不仅仅是彝族,其他民族也要一并教育和改进,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我初步算了一下,每年花100多万,人均5元多,就可以逐步改变我县民众的坏习惯,这个钱是值得花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全社会的素养问题的;这对我们以后的长远发展和地方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以后开辟山区生态旅游、提高我们的美誉度是起到了奠基性作用的。如果推广开来,应该是一个值得全国推广的精准扶贫和教育普及经验,也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选择。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善于育才的民族,一个强大的民族必定是善于用才的民族。“育才”不仅仅是培育大量的精英人才,也应该包涵广泛的提高民众素养、教育教化民众的能力,而封建社会却恰恰相反,是以愚民政策达到他们统治目的的,这就是我们与旧社会根本不同的地方。“用才”则不仅仅是擅用各方面的特殊人才,更包括广泛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使用与调度;群团组织长期以来作为不大,尤其是乡村两级,浪费了大好的社会资源,只要他们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就是为山区整体面貌改进做贡献,就是对精准扶贫最大的奉献,就是新时期民众素养提高的历史奠基。这也是群团组织改革需要有动作和作为的时候了。

  在历史上,国共两党都推行过新生活运动,以宋美龄为代表的新生活运动改变的是少数上层社会的妇女,但是随着其内部的腐化和政权的丧失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而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新生活及妇女解放运动,确实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响至今。但是针对少数民族基本素养的行动,碍于面子,很多年来都回避了,今天到了必须要正视的时候,所以提出来作为精准扶贫策略的参考,更是民族共同文明进步融合的一个必然归宿。这如果实施好了,就是精准扶贫的马边实践经验,将达到推广。

  这一行动也是对当年刘奇葆书记提出的“洁净四川”理念的深入和推进,是利用个人和家庭对社会环境全面整治的思路与行动,是对精准扶贫深入到个人和家庭细节的实质性方案。只有千千万万的家庭和个人都行动起来了,我们的环境治理和民众素质的提高才有一个希望和出路;我们的精准扶贫才能看到实绩和效果。

  (五)认真落实环保措施。

  对所有建住房的农户,必须修建化粪池或者排污粪池,油腻的残羹剩汤和洗洁精水、洗衣服的水、粪池里面的水不准直排到沟渠河里面;生活垃圾不准随便倾倒,必须深埋或者分类处理,尤其是白色垃圾、废旧电池电线、装修废旧材料、废旧酒瓶、零碎玻璃等要重点管控,督促其逐步交到回收站点。对此,要做到“乡乡清、村村查、组组理、户户净”,城市和场镇公共地段,由相关责任人负责督查落实;这事必须做好,各乡镇的一把手、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及组长是具体的责任人,必须逗硬才行!具体辖区内的合作社、企业和其他实体,都要接受辖区领导的监督,环保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部门务必负起责任来。这是最基本最基本的要求,要倒逼他们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否则污染面源的控制是难以保证的。这在汉族地区情况好一些,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影响他们,使他们养成这个习惯。对此,有的干部思想都没有通,还帮着老百姓叫苦,说什么人家贫穷,修建住房都是花了十几甚至几十万的,至今还欠着账呢!对此,我们应当义正辞严的反驳,十几万乃至几十万都花得起,难道几千元的化粪池花不起吗,这不是胡扯是啥?关键是没有大局意识的环保理念问题。江山河流家园污染了,还是自身呆的地方,都是大家祖祖祖辈辈生养的居所,各位看得下去吗。

  (六)治理好乡村环境。

  在全县,通过乡村组三级环境治理目标考核,引导村民树立垃圾清理习惯。每次下乡都看到垃圾堆满山沟、小河、屋旁、竹林、菜园的现象,因此感到很痛心。所以,建议将垃圾处理任务、保护农村环境作为乡村组多级考核目标,纳入各个乡镇和村级组织管理系统,实现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下去,不作为、慢作为和怠政、失职的严肃问责,为我们今后的山区旅游大发展留下一片青山绿水的好环境。真正树立绿水青山好风气就是我们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考核检查一律到村进组入户实地检查,不以资料好坏来论,要看实际行动和效果考评。

  三、基础产业扶贫

  彝族地区资源是丰富的,矿产、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很多的,但是并没有给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带来致富的福音。这些资源的开发和被淘劫,反倒使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恶化了,给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态势带来了恶劣影响;这就是我们以前的粗放发展的痛楚所在。因此,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文化层次、所处地理环境和具体项目的需求,来具体对待。所以,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创造一些条件来帮助他们长久增收。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扩大乌梅种植。

  乌梅是适应能力极强的极易成活的少数高海拔水果之一,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和太严格的管理,我县全县范围内都可以种植,作为生态林和经济林皆可以起到作用,有的农户今年已经超过1万元的收入了;广漠的土地,是可以大量种植的,即使价格下跌,也不过减少收入部分而已。长远来看,在管理和技术都比较落后的彝族地区大力推广,是比较稳妥的项目之一;同时也为绿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济、生态效益得到了并重。

  (二)搞好生态养殖。

  彝族喜欢放养或者说是散养鸡鸭鹅和猪牛羊,这对数量少的情况可以的,但是一旦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严重损害环境,给林业和水源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需要利用广漠的地区和现代科技,建设部分设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心和担心的问题了,肉食的产量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质量始终是一个问题,所以肉食安全首当其冲;如果我们拿出合格的像样的有机生态肉食,在高速路通之后,再做好宣传,就会有海量的人前来争相淘选的。一些先知先觉的走在前面的人士已经在做了,相关的企业也会获得发展的巨大空间的。

  (三)搞好原生态种植。

  大棚蔬菜解决了蔬菜量的需求问题,但是大家都知道不好吃、没味道,远不如应季蔬菜美味。就是我们马边人民消费的蔬菜,自给率也不到一半;我们有广漠的土地,可以不追求量产,但是一定要有质量,就能够抓住城市人的味蕾,大量销往城市,成为改善他们胃口的一个供应基地。这在高速路修通之后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市场,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愿大家现在就有这个思维,与物流、冷链行业集合,抓住我县获得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建设的机遇,提高生鲜蔬菜的保值保存率,尽量降低物流成本,以取得较好的收益。前提是我们一定要有货,要有足够的种植量来满足城市的大市场。这个方面已经被一些商家所接受和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得到认真的实施、具体的落实......W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马边的精准扶贫实践与思考,我认为最应该优先考虑的就是这些。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异想天开的事情,或者笑话我的幼稚和可笑,甚至认为是管得太宽了,简直是在做无用功;或者认为这些做法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根本办不到或者说是注定要失败的——特别是那两个行动方案,肯定会有人嗤之以鼻的。但是我的看法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年办夜校难不难?当年扫盲难不难?肯定难,但是我们都做好了;那时的条件比现在要差的多吧,应该是十倍以上的差距了。现在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感到惧怕、感到压力、感到困难了呢;其实还是怕吃苦、怕伤了面子、怕增加工作量、怕弄来僵起、怕揭老底、怕出问题、怕面对现实罢了......这也不是什么说不得的事情,这是最基础的问题,最基本的素养和行为模式的推广,是基础卫生和生活条件以及具体修为的奠基;我们这不是管得太宽了,而是必须要管才有出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压力与动力有时是成正比的。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了,去实践了,也许一个地区的一个民族的风貌和精神面貌都会因此而改变:我们可以贫穷一点,但是一定要有气质、要有精神气、要有卫生整洁的习惯、要有干干净净堂堂正正的风貌、要有落落大方生机盎然的气息——弹丸之地的马边,如果能够做好民族素养改变的大事情并整治好环境卫生,全国就有借鉴的模板,就能够利用好最基础的资源,我们就不愁脱不了贫!我们其他落后的各个少数民族就有实施的模式,全国人口的素质提高就有一个依托;但愿我们这里就是一块试验田、一块最初的理想化的着眼于基本生活质量提高模式和基础资源利用的扶贫基地;其实花的钱也不是很多的,财政也是承担得起的。

  我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倡议,是因为长期生长在马边,一到外地或者城市,人家就会说某个民族某个地方的居民怎么怎么不讲卫生等等,我的自尊心都因此受到伤害,都害怕给他们交流了。很久以前就想写出来,但是还是因为面子观念没有行动,现在必须要提出来了。

  以前为什么没有人提出来,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太难,简直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也太碍于情面,话不好说,事不好办;现在来说也不晚。这——或许就是最根本的最好的扶贫方式,这是最基础的扶贫、另类的扶贫、特别的扶贫和最艰难的扶贫......在实施的途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部分干部职工会抱怨:说我们是去给人家当保姆!对的,就是先给他们当当保姆示范、再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解决落后的习惯问题;有的干部甚至是要发牢骚、敷衍乃至抵制的,但是时间久了看到变化了,大家就会认可和接纳的,那时效果就体现出来了......或许很多年之后,人们还会叹息曾经走过的艰难跋涉的扶贫之路呢,道路虽然艰辛,措施也是必须的,历程也是漫长的,改变也是逐步的;但是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带给人民群众的进步是长久的历史性的。

  用好和净化土地及心灵是唯一永久脱贫的依托,此外别无它途!基础扶贫,就是着眼于最基础的东西,落实最具体的扶贫措施,推动我们的扶贫工作全方位改进,不断提高民众的素养和修为,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态势!这就是扶贫的马边实践与思考所要解决的最本质问题。以前的扶贫是硬件设施的扶贫,解决的是财、物的扶贫模式;那么现在要解决的就是软件方面的扶贫,是被扶贫人的问题,即被扶贫人该怎么做和我们该如何去改变他们的问题。

  (作者单位:马边县供销社)WB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