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开启突围生活的语言,灵魂并不出窍——访彝族诗人赵振王

作者:麦吉木呷 发布时间:2011-09-2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eO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诗人赵振王eO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麦吉木呷:您什么时候开始写诗,或者说是开始军旅诗写作的?
    赵振王:当兵后的第三年吧,是80年代初的事了。在连队里天天搞军事训练,练擒拿技术,多少有些枯燥,就寻空写些感受文字,抒发心中一些郁闷和无奈。很多时候,是躲躲藏藏地写的,怕见人。一个小学“本科”的小兵,有这样的想法和心理障碍,是正常也是可想而知的。
    就这样写呗,一直就写到现在了。俗话说的好,不成功则成仁。对于文学的“仁”,我算是基本做到了。
 
    麦吉木呷:看得出来,您的军旅诗歌创作很有基础,我说得对吗?
    赵振王:起先的作品还不能叫做诗歌,民歌型的文字而已。记得写过一首《大河涨水波漾波》的民歌,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的变化,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今日农村”配乐播出。正是有了这次“发表”行为,才坚定我“写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起初的作品,多在南涧县广播站播出,经过那位仙女般的播音员的口里播出来,文字就显得更有磁性了。那位播音员后来已以看望舅舅顺路为由,把稿费悉数送到我的手中。稿费很低,就两块钱一篇稿子,可是,那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收获,更何况那稿子经过了播音员的口,那稿费也经过了她的手,意义很不一般。每次望着她在那把小花伞下晃动的来去身影,心里就充满一份悸动和希望。不可否认,我的诗歌创作的美,最初来自于那把小花伞。
    再后来,作品就在新创刊的《人民武警报》、《人民公安报》和《大理报》频频发表了。《人民武警报》记者柴建国和武警云南总队宣传处的业春剑、刘新春到中队采访指导员杨仕繁,就发现了我这棵“文学苗苗”,很快,在杨指导员出席首届武警部队先代会后不久,我从最基层的中队调入总队机关。寻根问源,出去自己的努力成分,我成长“上窜”的基础就是我的老指导员。应该说,他就是我能够“腾空”的那棵“弯腰树”。之后,又得力于《大理报》(当时,还没有改《大理日报》)“洱海”副刊的张乃光老师,他是一个真性情的爱才之人,我在他那里得到许多的精神支撑。
    我的诗歌,能够坚持到现在,与这些的人和事都密不可分。部队都是年轻人,爱好写作的人不是一个小数目,就我当时的小环境而言,就有十几个,可最后坚持住文学创作的人,我算是意志最坚强的那个了。
   
    麦吉木呷:您在写诗的时候感到孤独还是自由?
    赵振王:诗随心动,静与动,因人而异。应该说,写诗的时候,我没有感到过孤独。静与孤独,在我的心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地。为什么一定要孤独、愤怒、无聊和深沉才出诗歌呢,我没有这样偏颇的认识。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有感觉就写,没有感觉就做其他的事情,诗歌也不是我唯一的精神奔突途径。我是一个非常平常有限的人,努力写作着的诗人,孤独,只是一时的,也不会把孤独演化为孤傲。
 
    麦吉木呷:如果某个人让您在诗歌中提及某一个人,您会答应吗?
    赵振王:作为一个倔强的人,我不会轻易依从谁的支使,哪怕是善意的驱动。当然,人名与地名一样,是可以入诗的,因为人是驾驭生活的主体。但我要特别强调和说明的是,在这里,我想起去年的一个创作任务,受命为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创作一部长诗,不但提及了一个人,而且,从头至尾为老书记歌吟、刻画和展开。最终以《公仆本色》为题,完成了这部叙事长诗。长诗完成后,《云南日报》、《边疆文学》、《民族文学》、《保山日报》、《边防文学》和中国诗歌网、彝学网等近百家报刊媒体节选或全文发表长诗。《丽江日报》、《迪庆日报》和《阿佤山》报连载了这部长诗,最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在建党90周年前夕,作为献礼作品出版发行,在诗歌界引起一定的反响,好评如潮。
 
    麦吉木呷:希腊诗人埃利蒂斯说:“诗可以改变意识,或者至少可以影响意识。”那么,诗人能改造一个民族吗?
    赵振王:零散地读过埃利蒂斯的一些作品,如《海伦》、《英雄挽歌》。但是,却不知“诗可以改变意识,或者至少可以影响意识”的出处。埃利蒂斯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说这话肯定有自己特有的高度,我等区区小字辈,就不去“钻牛尖”般地解读大家的论断。倒是听说过俄罗斯族或居住在俄罗斯的民族,在讨饭路上都是朗诵诗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和诗歌或许是一般的,可民族确实异常优秀。
 
    彝族,是一个爱诗的民族,乐观向上,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质之一。写了这么多年,至于诗与意识的关系,我倒是没有着意去理论过。总觉得,平常地活着,乐观地活着,同时,也是向上地活着就行。
 
    麦吉木呷:多数人称呼您是诗人,您自己喜欢这样称呼吗?
    赵振王:诗人,是我至今为止最愿意接受的称呼。在酒场合上,多数人戏谑地嘲弄我是“醉人”。单就酒的问题,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人,一端杯子,就忘记自己的年龄,似乎都还是而立之年前的岁数,“一饮而尽”的作派和风格总是在餐桌上每每呈现,傲立不倒之态,好像风度得不得了。该忘记自己的时候却使劲惦记着自己,而该记得自己的时候又一根筋把自己置于脑后。痛饮之后,痛骂并痛恨自己,最终,还是痛饮,彝族的劣根性在我身上体现得很透彻。
    其实,诗人与酒并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很多时候,却又显出它们的亲密无间来。有灵感就写,遇着酒就喝,一切顺其自然。
 
    麦吉木呷:除了诗歌外,还喜欢看些什么书?
    赵振王:传记类的看得多一些。纸质的阅读越来越少了,这是我的悲哀,可我腾不出过多的时间来阅读,世俗的世界在消磨着我坚强的意志力。以今年为例,看常建世的《语言的高处》、杨万荟的《独自等待》、董莅的《遇见》等书主要是为了给他们写序,目前,手中握有一本刘义马的《乡色高黎贡》和张月和的《世守滇西》,还没有完成这两本书的序言写作。彝家兄弟海讯的《海天密语》收到多时,欲写一篇读后感,而至今没有细读和着笔,从内心就感到对不住他。
   
    每当写作成为习惯,或者被动写作时,写作就被附上了哀婉的色彩。当然,压力就是动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文学创作。
 
    麦吉木呷:您对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作品有什么看法?
    赵振王:在文学领域,他属于彝族作家的领袖,彝族的诗人的旗帜。而在政坛上,他同样属于彝族的一面大旗。对于他的作品,我只有躬身而虔诚地阅读,并在合适的场合大声地朗诵,让吉狄马加诗歌的文化、历史和族别元素更广泛地流传。我不是评论家,说不出什么看法。吉狄马加说过的一句话:诗歌,是我永远的归宿。做人、作诗能够到这个点上,我觉得够了,哪还敢妄加评论呢。
  
    他还说过:诗人往往最关注人类命运,政治家也需要关注人民福祉;好的政治家和好的诗人,都应该对这个时代充满着责任。我从内心里十分景仰这位“好的政治家”和“好的诗人”。
 
    麦吉木呷:聂鲁达诗集《地球上居所》中谈到诗歌时说:“诗歌不会帮助人们活下去,而会帮助人们死去。”人们的死不需要帮助的,如果真的帮助死去,为何有人还写诗?
    赵振王:我属于随心而写的那种类型,很少在意别人怎么说。只是想,不论诗人来自哪个国度,知名大家还是无名小卒,写就是写呗,要死要活的就太纠结了。
 
    麦吉木呷:有没有想过要写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式的作品?
    赵振王:因为功底浅薄,至今没有产生过写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式的作品的想法。不过,去年末,受命创作了一部叙事体长诗《公仆本色》,这部长诗是为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创作的,诗歌的艺术价值暂且不论,弥补了保山历史上没有叙事长诗的空缺。
 
    这部作品的创作,对我也是一次空前考验。能够为杨善洲这样的共产党员创作长诗,我从内心感到踏实。作品公开发表后,仁兄董保延为《公仆本色》写了一篇题为《走向崇高》的评论,客观、公正地对这部叙事长诗做了一个定位,也给了很中肯的评价。
 
    麦吉木呷:关于诗歌方面,您目前最关心的是什么?
    赵振王:可读性。可读性又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来自语言本身的,干净、纯洁,具有穿透力等;二是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过于趋向于“内心”的诗歌,我是不屑一顾的,当然,也绝不反对诗人们在多个层面上的探索。
 
    麦吉木呷:您的诗歌本质、特点和我们彝族或者军人的本质、特点是否完全一致?
    赵振王:很难做到“完全一致”,不单是我自己,其他彝家诗人也难做到“完全一致”。今年第二期的《乌蒙山》杂志推出全国彝族作家专号,这个事件与你的提问好像不着边,我却要有意说与大家听听,一个县区级的文联却关注跨县跨省的彝族文学创作的队伍、作品和成果,体现了彝族包容世界的胸怀,至少,让我感动了。选了我的作品,并配了照片和简历,我都不知道,等我弄清楚真相时,已经是成书在手。
 
    麦吉木呷:聂鲁达说:“一去不复回的诗人是世界主义者;而世界主义不是真正的人,只是行将熄灭的火光的闪现。”您赞同吗?
    赵振王:我的阅读很有限,却喜欢聂鲁达的诗歌,如《爱情太短,遗憾太长》:今夜我可以写出最伤心的诗,比如写下“夜空布满了星辰,发蓝的群星在远方抖颤。”夜间的风在空中盘旋,歌唱。今夜我可以写出最伤心的诗。我爱过她,有时她也爱过我……
    喜欢聂鲁达的诗歌,不等于赞同他的诗观。
    我崇尚诗歌中纯洁的爱情。
 
    麦吉木呷:在您的世界里,诗歌和生活联系很密切,对不对?
    赵振王:那是肯定的,我的诗歌抒情物,一般都是有具指的,在鲜明的意象驱使下才能够写好文字,我不会或者缺乏所谓的空灵文字的内心表达。诸如发在《十月》的《人在军旅》、《知音相随》可以为证。离开部队四年时间,我有《红土之上》、《公仆本色》两部诗集面世,《红土之上》里的诗作,基本上都是写与水电职工有关的发动机、水轮机、光明、光芒这些具有明显特征的意象。我曾自豪地说:我完成了和平事业向光明事业的过渡。
 
赵振王简介:
彝族作家;军旅诗人。从军27年,历任战士、班长、文书、秘书、干事、副政委和政委等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协理事,保山市作协副主席。作品多次被译成彝、蒙古、维吾尔、景颇、傣、傈僳、藏、朝鲜文发表。先后出版诗集《生命线》、《我从哨位走来》、《口令之上》、《红土之上》、《公仆本色》和散文集《橄榄鸽》、《同路人》等7部。主编报告文学集《云岭哨兵》(云南民族出版社)和《战场静悄悄-武警缉毒缉私篇》(军事科学出版社)2部。
 
作者简介:
麦吉木呷,彝族,大凉山希夺拉达人,现在凉山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