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式建筑传承人:瓦托王明生
瓦托王明生的彝族建筑貌似横空出世,其实与他的出生地——甘洛县阿尔乡来乌村这一块风水宝地有着很大的联系,用“人杰地灵”这样的词来形容这方水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清花绿亮的马达河奏着欢快的乐音从阿尔乡且末、马达村弯延而下,浇灌着马达、来乌、尾吉、地坝等几个自然村落的层层良田,酷似金字塔的吉日波神山闪烁着远古的光芒坐落在马达河注入甘洛河的当口。吉日波,这座在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里闪烁着明灭星光的神山,像一位俊美的男神目送着甘洛河自东向西逶迤而去,自地坝向西至普昌镇达拉莫村近万亩稻田仿佛是特供马达河、马拉依达河、甘洛河书写最新最美画卷的宣纸,无论是秧苗茁壮的四月还是金光熠耀的九月,都有着人间最美的容颜。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位于甘洛县石海乡和阿尔乡交界处的吉日波,海拔1633米,虽然山高不过2000米,但它俨然像一座金字塔。相传远古洪水泛滥时,此山被淹没只剩山尖如戥星般大一点,因而取名为戥星山(“吉日”彝语即戥星)。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记载“远古的时候,洪水泛滥时,越西天鹅杠,只剩松果大一点;西昌的泸山,只剩一虎站立地;汉区峨眉山,只剩盔大一点;甘洛吉日坡,只剩戥星大一点;……”彝族《山神经》也记载:“天神甘洛大,地祇甘洛大,甘洛这地方,吉日山上住着十二神,田坝这地方,基打姑上住着十二神”。洪荒时代的情景,成为山名的来源。吉日波也就成了甘洛彝民繁衍生息地之一。
今天,“尝新节”已然是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地坝吃稻米”是句甘洛普昌一带的民间熟语。小时候幺爸从阿尔乡来乌村穿过20来里金黄的稻田,背着一书包满满的米饭和几块鸭肉让我们尝鲜时的情景和那一口伴随一生的米香和肉香,我便知道一年的尝新节到了。兴许就是阿尔乡的富庶和吉日波神山赋予了这一方水土特别的灵气,催生了来乌村彝族建筑艺术的蓬勃兴起,诞生了哈子巫吉叔侄、瓦托伟哈叔侄、者布莫合父子等诸多木匠师徒。
瓦托王明生师从的正是他的叔叔瓦托伟哈。14岁学艺,19岁出道,21岁为岳父大人家搭建完整的彝族建筑,瓦托王明生的学艺过程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样,全靠口传心授。从简单的丈量与校正角度、弹线与较直屋柱、凿孔、开槽到简单农具、小箱小柜的设计制作到房屋空间、力学原理的掌握再到独具特色的装饰装修,瓦托王明生从学艺、出道到组建自己的团队,用了十余年的时间。
凉山彝族多选择依山傍水,林木环绕的向阳处建盖村寨。村寨往往以某一父系血统家支为基础,纳入一些有姻亲关系的户,形成高山地区十来户,二半山区四五十户,矮山地区百来户的村落,一家一院。依山而居、聚族而居、向阳而居是彝族村落的特点。其主房建成后,都配以围墙。房屋建筑类型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2011年,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甘洛县在乌金路、甘石路沿线全面实施了30个村彝家新寨建设;在玉田镇阿寨、勿西等4个村实施了扶贫新村建设。同时,县委、县政府自加压力、扩大规模,在新市坝镇木古觉村和石海乡则俄村实施了新农村示范建设。瓦托王明生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新村建设活动中,他的彝式建筑在彝族村落旧貌换新颜的运动中,展示了别具一格的魅力,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热烈欢迎。仅2013年,他和他的团队就完成了1380多户新村建筑设计。“飞檐翘脊勾瓦口,雕窗刻柱绘图案,一池多改留锅庄,产业兴农促发展。”王明生和他的团队可以说为甘洛县“百乡千村”建设留下了辉煌的一笔。2014年他被雄心勃勃振兴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州农校聘请到该校从事彝族建筑工作。
据王明生自己说,他接到过的最大的工程是甘洛木古足村党支部书记木基以布家的宏大建筑,光木料就花了二百余方,时间跨度近两年。
凉山彝族房屋建设面积的大小,其结构规模,主要看有多少根落地柱,有几层穿枋。建筑面积按其比例扩大与缩小。坐落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民俗院内的瓦板房可以说诠释了彝族木板房屋建筑的精要。这座板屋主体建设面积242平方米,共用140立方米的杉木,有四组落地柱,每组9柱落地,11层穿榫房屋,板屋主体建筑全部采用穿榫结构。由彝族世家年轻的阿西拉颇,率领家里6人施工建成,最令人惊奇的是,全部结构部件2700多个,包括斗拱和牛羊雕饰,不用图纸,不用尺子,全凭老匠人用臂排手卡,心算口述,合成时竟分毫不差,全部建筑不用铁钉,不加楔子,连门锁和钥匙都是老匠人用木头做成的,若要搬走,可以迅速拆除,并全部运往新的地方,斗构成房。
我们在州农校见到了瓦托王明生和他的团队精心雕琢的一座微型建筑,40根落地柱,9层穿枋,充分体现了彝族木板建筑的特点:排架与前后两排檐柱穿斗连接,构成榫卯连接整体屋架。从四方四对角落地柱中上部屋屋出挑,呈八路悬挑托脊梁和木檩,这是融建筑结构与装饰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彝族建筑特点。站在这座教科书式的微型建筑跟前,就会明白什么叫穿斗式木结构,它与抬梁式木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柱头直接承檩,无须通过梁传递荷载,故比抬梁式承载力高;②落地柱较多,柱距较密;③一缝房架中柱与柱之间由贯穿柱身的穿枋联成一个整体。由于立柱所承受的荷载远比抬梁式结构的立柱小,不仅用料经济而且体态也比较轻盈。
有研究者认为,凉山彝族建筑文化现象展现着尊重地形地貌适应特定的地形环境达到建筑和环境的有机协调。每个聚落、每幢建筑都巧妙地顺应了周边环境的场地特征,利用建筑的营构技巧,依山而筑,随势赋形、因地制宜。由此可见,学习传统民居自然张力与环境融合的“生态观念”才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要领。虽然当今建筑技术非常发达,但透过凉山彝族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再次提醒我们:世界上最和谐、适合我们居住的建筑,不是在今天,而是在古代文明时期出现的。
瓦托王明生,正是这样一个延续“学习传统民居自然张力与环境融合的‘生态观念’”的建筑师,正是这样一个自觉传承彝族古代文明的人。
2015年6月,瓦托王明生正式成为“彝族建筑”州级传承人。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