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Litera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山村女教

作者:李绍德 发布时间:2016-03-16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在一个贫穷的彝族山村,有一所简陋如破庙的小学,老师走马灯似地换了六个,她是第七个。
 
  学校在夹皮沟里,连教室带宿舍只两间破茅房,足不出户便可沐浴日月之光辉,躺在床上,四周尽是虫吟蛙呜。学生在校时她还感到一片闹热,放学后便听不到半点人声。莽莽大山挡住了一切,唯一能与外界通音讯的便是十天半月来一次的邮递员,“家书抵万金”在她是最恰当的形容。每当接到母亲的来信,母亲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眼前。儿时,她曾伏在母亲膝上问大山里有什么,母亲说大山里应有尽有, 朦胧中便觉得大山里有一座座木屋,木屋里有白雪公主、小矮人,山坡上有奔跑的野鹿、野猪……如今身临其境,才知儿时做了个天方夜谭的梦。但她并不后悔,当初她应聘到这个地方不是寻梦,而是想为贫困地区做点实事。她觉得社会是个整体,每个人都得为社会做点什么。只是每当看到母亲焦虑的神情,她又觉得内疚,原来,不知不觉中她已步入大龄女青年的行列,为她的婚事,母亲操尽了心。两年前,一个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科长表示愿意与她交朋友,许诺一旦结婚保证把她调到县城,她莞尔一笑,说:“等我3年”,因为她与教育部门签的合同是3年。那男的以为她迷恋山里的美景,气喘吁吁来到学校,不由吸了口冷气,扔下3个字:“你呀你……”便走了。
 
  日子流水般逝去,三年的合同期满了,新教师却迟迟没来,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她做好了离校的准备,她已将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时光付与了大山,完全可毫无愧色的走了。
 
  离校那天是个星期日,校园里空荡荡的。本来学生们执意要送她一程,被她婉言谢绝了。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送别场面,没有“漫卷诗书喜若狂”,“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惊喜,在一个“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春日,她背着简单的行李又像来时一样孤零零地走在山道上。鸟儿欢唱着为她送行,溪水恋恋不舍地在山脚流淌,再过一个山弯,学校就永远从她的视线里消失了,想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她竟对着学校望了很久很久。
 
  穿过一片树林,她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山道上夹道站着两排小学生,有的手里托着荞粑粑,有的手里捧着香蕉,有的兜里提着核桃……一个个眼中充满深情:“老师,山高路远,带上充饥”,孩子们说得很轻松,脸上还挂着甜甜的微笑,但她分明看见未擦尽的泪痕。
 
  多可爱的孩子啊,三年前,也是在这里,孩子们把她当贵宾似的欢迎,有的帮她拿行李,有的为她提网兜,担心她寂寞,孩子们争着邀她去家里做客,夜里陪她在火塘旁讲大山的故事。
 
  谁家办喜事,她是尊贵的客人,谁家打了野味,总少不了她一份。谁家采了香椿,总要送她几把,谁家摘了香菇,总要送她一兜……然而,她就要永远离他们而去了,她感到一阵内疚。忽然,孩子们神色庄重地低声唱了起来:“这是一片苍莽的土地,高高的大山挡住了阳光,密密的树林遮住了视线,山外的春风啊,何时吹到这里……”
 
  歌声哀怨缠绵,凄惨悲凉,表达了不甘忍受大山禁锢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引起她感情上的共鸣,原来,这是她平时随口教孩子们唱的,不想此时孩子们又唱给她听,她分明听到山里人那一声声长长的叹息,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看到一个个在贫困中挣扎的身影。
 
  孩子们唱完,热切地注视着她,那神情分明是希望恳求挽留……孩子们舍不得她走啊。
她的心灵震颤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好孩子,我们回校吧。”
 
  于是,弯弯的山道上又响起了那首苍凉的歌:“这是一片苍莽的土地,奔腾的河水日夜不息,要想冲出山的包围,全靠我们自己……”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