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彝族聚居地区有着广泛的环境多样、植物多样和动物多样,长期依赖于自然的生产生活,彝族形成了其特有的自然观念和生产方式,其传统农业生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地维护了其生存环境的生物多样。本书从彝族历史、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出发,以史诗研究为基础,系统整理了彝族传统观念中与生物多样保护和利用相关的三大核心观念,以此为基础,发掘了其传统农业生产中与生物多样相关的方与技术。根据彝族传统知识产生和应用的地方和语境,将彝族传统农业生物多样观念和技术与现代经济和农业发展要素相结合,提出了彝族地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方。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录
丛书序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绪论1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章彝族概况13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节彝族源流及其历史变迁13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彝族聚居地区的自然地理26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近现代彝族地区社会经济状况36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章以“树”为依据的世界47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树”衍生的万物47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树”赋予的生命57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树”调控的世界67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章“相配”的万物78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万物都要“相配”78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相配”与万物的繁衍87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相配”与万物的存在97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章“衡”的世界106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衡”与自然的稳定106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自然万物的“衡”115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人与自然的“衡”124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章以“树”为基础的生产劳作135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以“树”为基础的采集与狩猎135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以“树”为保障的畜牧养殖144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以“树”为条件的作物生产153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章生产劳作中的协同合作164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人类生产与自然生产的协同164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作物生产与畜牧养殖的协同176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合作185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七章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多样194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种植业中的生物多样194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畜牧养殖中的生物多样204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生产工具制作与利用的生物多样215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八章观念与生产的传承和发展225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现代自然观与传统自然观的225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现代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生产的对立234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彝族聚居地区农业的未来发展245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文献259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索引268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记276JR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