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不换银不换》唱出彝家感恩真情
摘要:《金不换银不换》这首歌对家乡如今的美景进行了诗意的描绘,这样的美景是过去彝族传统史诗《勒俄特依》描绘的宜居之地的景象。凉山人民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恩,大家不会忘记这样的日子是怎么来的,不会忘记有多少人为了凉山的脱贫攻坚,越过千山万水付出的汗水与生命。
关键词:金不换银不换;彝族歌曲;民族歌曲
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受地理环境、历史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2019年初,凉山州17个县市中,有11个县都是贫困县。在凉山,“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就在这一年,凉山顺利完成了长达五年的脱贫攻坚,走上了跑步奔小康的新征程。
精准扶贫政策使凉山的彝族同胞脱贫致富,我们从小守望的大山也重新披上了绿色,党和国家的关怀被凉山彝族人民深深记在了心中。“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莎莎!”(瓦吉瓦是彝语“非常好”的意思,卡莎莎是彝语“很感谢”的意思),而这句话也对我们的创作充满了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曾两度来到凉山州,离开彝家寨子的时候,漫山遍野站满了当地的彝族老乡,他们眼含热泪,唱起《留客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今后能常来。
“满山花儿在等待,美酒飘香在等待,要是不走不行了,明年今日早早来。”歌声飞遍山野,也飞快地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作为凉山人,笔者和阿说阿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个令人感动的画面,心潮起伏不已,心有动念,审慎起笔。
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笔者和阿说阿木共同采风,见证着越来越多的彝族同胞过上了好日子,目睹了家乡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有感而发创作了歌曲《金不换银不换》。
一开始,《金不换银不换》这首歌对家乡如今的美景进行了诗意的描绘,这样的美景是过去彝族传统史诗《勒俄特依》描绘的宜居之地的景象。如今在人们的努力下,这样的美景再次在眼前铺开:“花开花落一年年,看河的两岸是家乡”,与此同时,我们深深地知道“绿水青山来做伴嘛,金山银山也不换”的意义,所以无论是去看“云雾深处”的彝家新寨,还是美景怡人的“花田草海”,凉山人民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恩,大家不会忘记这样的日子是怎么来的,不会忘记有多少人为了凉山的脱贫攻坚,越过千山万水付出的汗水与生命。
这些情愫构成了歌曲《金不换银不换》的感情基调,所以笔者才用这些词、阿说阿木用这段曲诚挚地抒发出了彝族人民的深情:“金不换,银不换,换不来你的恩情暖,我望着星空想起你走过的万水千山啊,你来了彝家日子变更甜,火塘更暖。”尤其是最后这一句“你来了彝家日子变更甜,火塘更暖”是创作这首歌曲最想表达的,代表整个彝民族,乃至代表全国脱贫群众的心声,也因此成为后来大家在传唱中最能引起共鸣的一句。
凉山人民对这份“日子更甜、火塘更暖”生活的珍惜和热爱,将会永远传承下去,在今后的日子里,彝族人民也会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信心百倍走在致富之路上。
收获认可,让歌声飞得更远
在《金不换银不换》这首歌创作出来之前,阿说阿木和笔者已经从事文艺工作很多年了。
笔者在地方媒体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多年,自2007年开始接触歌词创作,与山鹰组合等很多彝族歌手均有合作,創作过《石头》《听见凉山》《出云之月》等在本地比较受欢迎的作品。
阿说阿木是凉山州歌舞团创研室的年轻作曲家,一直从事音乐创作、制作工作,凉山州歌舞团近年来很多获奖的舞蹈音乐和歌曲都是由他创作完成,彝族很多知名歌手的音乐作品也都是由他操刀编曲和后期。他还组建了一个在凉山地区十分知名的乐队“阿诺”,是乐队的吉他手。
阿说阿木和笔者的老家都在凉山州喜德县,喜德又称“夕夺拉达”, 在彝语里是“产铠甲的地方”,这里的彝族兵甲和漆器都以精美而久负盛名,也造就了喜德人诗意浪漫的性格。这也促成了我们俩的第一次合作,有了《金不换银不换》这样诗意浪漫的作品。
笔者和阿说阿木都是在大山里长大的彝族孩子,小时候曾光着脚在山林间撒野,在山岗上放牧,在田野里背着比自己还高的农作物蹒跚前行。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以彝族音乐人的身份,站在国家大剧院门前。
2019年8月29日晚,《金不换银不换》作为四川省唯一一首入选歌曲,同时也是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首少数民族音乐,有幸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的《奋进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上演。
像笔者和阿说阿木这样年轻的创作者来说,作品能够和音乐界大师的作品在同一个舞台呈现,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更是难得的殊荣。现场演出的那天,台上是音乐名家,身边是同行前辈,我俩的紧张不言而喻,更让人紧张的是担心《金不换银不换》的演出效果。
如今回想那一夜,仍然觉得无比漫长。印象最深刻的是《金不换银不换》演唱者“彝彩妹妹”组合成员龙凤、潘柯伊、郑黎、阿薇四位姑娘鞠躬谢幕的那一刻,笔者和阿说阿木紧紧地握了握手,彼此的手心全是汗水。
那天演出结束后,阿说阿木“斥巨资”请笔者到后海的酒吧喝了一场酒,碰巧演出的第二天,就是笔者的生日。
由于《金不换银不换》这首歌曲一路收获了各界的认可和表彰,作者后来多次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青年词曲高级研修班”,有幸和全国的优秀音乐家成为同学、好友,在此后的音乐创作中,收获了无数的帮助和成长。
主旋律创作或许只需要“真”表达
随着《金不换银不换》这首歌曲被越来越多的人听到,笔者和阿说阿木与许多的同行交流,发现很多人都在说同一句话:“没想到主旋律还可以写得这么美。”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是这样分析的:在彝族的传统文化里,诗性的语言是彝族人基本的社交礼仪,在彝族的习俗里,人们善于用比兴和韵律去表达对一切事物的描述,尤其是尝试用汉语去营造彝族母语中的场景时,那些寻常的汉字就会产生一种重新组合后的奇妙美感,这是跨语言创作的优势所在,这样的语境差异美,在过去的主旋律作品中比较少见。
与此同时,阿说阿木清新灵动的曲风以及他对彝族器乐的巧妙运用,让整个作品的画面感呼之欲出,加上“彝彩妹妹”组合清澈明艳的歌声让听众身临其境,仿佛随着歌声看到了彝家新寨的美景,也感受到了彝家儿女的幸福。
这或许就是大家所说的“美”的来源。
另外,之所以《金不换银不换》能让大家眼前一亮,也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主旋律歌曲创作的刻板和套路化有着一定的关系。
过去不少主旋律作品的词往往容易忽略“小我的感官”,而注重“众我的精神”,于是所有的字眼和词汇都失去了个体的灵动,而成为一个更大的字眼和词汇的一部分,就很容易组合成一张呆板空洞的扑克牌。
过去不少主旋律作品基本上都是弦乐加进行曲式所构成的宏大情境,反而失去了早年间《我的祖国》《沂蒙山好风光》《浏阳河》歌曲里鲜活的个人真情实感和地方曲式特色。而失去真情实感和地域特色的作品,无论制作怎样精良,最终会因为无法引起“小我”的共鸣,终究会被人们遗忘。
近年来,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了,主旋律的表达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好听的流行歌曲也渐渐成为了新主旋律的代表作。
“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中间的“真”字,或许就是文艺创作与表达,最初与最终的标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