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彝族音乐

李怀秀、李怀福《海菜腔》专辑序

作者:田青 发布时间:2014-12-2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田青: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几年前,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没有听说过“海菜腔”这个词,更不知道这种流行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地区的民歌有多么动听。是李怀秀、李怀福这对农民姐弟,让电视机前的中国人领略了这种“原生态”民歌的美丽。
 
  2004年,在第十一届CCTV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幕:5月3日晚,当“民族组”的李怀福、李怀秀唱过一曲《金鸟银鸟飞起来》之后,我打出了98分的最高分,而不负责给“民族组”打分的“美声组”、“通俗组”的评委们竟按捺不住激动,一时忘掉了“法官”的矜持,集体起立鼓掌,大声叫好。这个“自有大奖赛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遂成为次日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的一个亮点。
 
  在当时的现场点评中,我强调了这来自田野的自然之声给我带来的难得的快乐。针对有些歌手唱歌时“痛苦万状”,唱的不舒服、听的更不舒服的现象提醒歌手们:在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是一个字,音乐最本质最重要的属性,不是“位置”、不是“气息”、不是“技巧”,而是用真情感动听众,要唱者乐、闻者乐。我并且重申我在第九届、第十届电视大奖赛上阐述的观点,主张民族唱法的多元化,鼓励少数民族歌手坚持民族特点,共同繁荣民族声乐的百花园。当时打出最低分的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刘辉评委在点评时则表达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他在肯定他们“唱的很好”的同时,指出民间的唱法仍处于有待提高的阶段。
 
  虽然现场的热烈反应与绝大部分电视观众的态度是一致的,但大部分“民族组”的评委没有给李怀秀、李怀福高分,这对“惊艳全场”、甚至“惊艳全国”的歌手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其实,评委中两种观点的碰撞始於2000年的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当时的现场点评中,我提出了关于民族唱法缺乏个性、“千人一声”的问题,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和声乐界的思考和讨论。两年之后,在2002年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业余组的民族唱法决赛中,一个没有受过专门的声乐教育、来自藏族地区的普通牧民歌手索朗旺姆便获得了金奖。她的获奖,出乎许多人的预料,有人在媒体上欢呼,称之为“庶民的胜利”。
 
  在我2000年第一次在“青歌赛”上对我国主流声乐教育提出批评之后,一些声乐专家、声乐教育家便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们反驳我说:现在我们民族声乐的主流唱法是“科学的”,是“先进的”,那些民间的唱法“不科学”。我们先抛开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谈,问题是,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生厌。人们对这种缺乏个性的、用“流水线”方式生产的“罐头歌手”的普遍厌倦,给我们的声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都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王昆、郭兰英、马玉涛等歌唱家,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有特点,一张口,你就知道是谁。个性化与地方特色的鲜明,是农业社会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共同的审美要求。从六、七十年代开始,我们的社会开始全面进入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社会推崇的是科学,是各行各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另一方面,中国知识界从鸦片战争及“五•四”时期便积淀至今的根深蒂固的民族自卑感和同时并存的求强意识,也使我们声乐界的精英们在提出和实践“创立民族声乐学派”的理想时只能把学习西方当成唯一的选择。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一些杰出的声乐教育家的努力下,一种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并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民族风格的唱法与音色逐渐形成了,并最终建立了在民族声乐教学领域与实践领域的主流地位。而那些来自民间的、具有鲜明地方风格与个性色彩的唱法和被称为“大本嗓”的民间歌手,人们便很难在舞台和荧屏上见到了。
 
  针对这种状况,我建议中央电视台将真正的、我国56个民族固有的民族民间唱法从现在的“民族组”中分出来,专设一个组别。由于之前那种主流的所谓“民族唱法”已经冠名为“民族组”,所以,只好约定俗成地借用了民间早已使用的“原生态”一词,借助从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强大力量,2006年的第十二届“青歌赛”破天荒地增设了一个“原生态”组,为久已被边缘化的、没有受过专门音乐教育、来自田野、大山、牧场的天才青年们开辟了一个宽广的舞台。
 
  直到今天,人们都还记得当年“原生态”歌手们登上“青歌赛”舞台的盛况,一方小小的银屏,用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歌声将“中华民族”这个抽象的感念变得可以触摸、变得如此真实、亲切、鲜明、可爱!许多人就是在这一届的“青歌赛”上第一次听到“侗族大歌”、“海菜腔”、“蒙古族长调”、“呼麦”、“维吾尔木卡姆”、“羌族酒歌”、“玛纳斯”……许许多多网民在互联网上惊叹:“我们原来还有这么多美丽的歌声!”
 
  就是在这次“青歌赛”上,李怀秀、李怀福众望所归地得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金奖。从此,这对姐弟频频出现在银屏和舞台上,他们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中国总理在日本的“国事演出”上,在世界五大洲的舞台上,用一曲曲《海菜腔》表达了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震撼了成千上万各种肤色的观众,在这对姐弟响遏行云、天籁般的歌声中,人们认识了中国。
 
  令我真正感到欣慰的不是他俩的得奖,而是在得奖、出名之后这姐弟俩的表现。这些年来,他们虽然时时出入所谓“高端”、“时尚”的场合,但依然保持着农民质朴的本色。为了对得起祖先、对得起生养他们的土地,他们在有识之士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在自己歌唱的同时,努力把歌声传给下一代。今天,在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录制、出版这套《海菜腔》CD的时候,我衷心地祝愿他们的歌声永远像云南的天空一样高远清澈、像云南的山川一样多姿多彩、像云南的江流湖海一样迸流不息。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